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讀書考試技巧 20231114

 

 [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是一種技能,一種透過教導可以培養的技能,而[讀書考試技巧]只是學習的技術當中一部分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分享自己的經驗。

從小尼莫就被視為資質優異的學生,尤其數學非常好,但僅此而已,自己不努力,也沒有掌握正確讀書考試技巧,資質優異卻未曾兌現天賦。

國小一開始在苗栗鄉下讀書,即便是在鄉下學校也只是約莫前五名水準很少前三,因為每天放學就是去玩或是去圖書館吹冷氣(三十幾年前有冷氣吹的公共場所不多)看書,每學期媽媽都會帶我們買新的參考書,兄姊的參考書都會高度使用,自己的參考書學期結束後都像新的一樣。

小學高年級搬來台中,唸市區的學校,一樣不努力不讀書 ,城市競爭比較激烈,排名就從前五掉到約8~10名。

中學進衛道(早年衛道入學主要靠抽籤非考試,但抽籤是另一種技能),有努力些了,但沒掌握讀書考試技巧,成績一開始入學時在中間水準,畢業時在後段約莫70%~80%的水準,順利進了立人國四班。那時雖然勉強進了保證班,但因為分數不夠,保證班上八九成學生都有和補習班簽約考上第一志願,自己是沒簽約的那小部分人。

國四班對尼莫而言就是人生讀書考試的轉捩點了。國四班有教讀書考試技巧(無非那幾招,比方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安排時間、如何專注、如何記憶背誦、如何複習、如何整理考卷不貳過等等),可能自己天資真的還可以,掌握技巧後成績就突飛猛進。又考試標準高而且分數沒考到標準就打人(印象最深是數學,錯一題扣六分,標準95分,每次考完試全班80人大概有70人要排隊挨打),這會讓你一直有動力努力讀書。

國四班掌握讀書考試技術後升學就很平順,棄一中唸衛道沒影響到升大學,順利進了台大管院(嚴格講高中只拚高三這一年,高一和高二也玩很兇),讀書考試從國中時代會讓人手足無措壓力爆表變得可以從容應對。

上台大後沒那麼努力了,入學時排名在系上後段,畢業成績剛好在中間,四年all pass,每學期基本都有一科60分。

但大學階段自己有開發出[預習]這項學習技能。(國四班一年要上完國中三年課程,趕課後消化課程都來不及了,沒有教[預習])

大二時上中級會計學,中會是會計系大學部最艱深的一門課,上下學期各四學分。

初會是萬瑞霞老師教的,老師教得非常好但自己成績普通,印象中是八十幾分。系上中會當人當得很兇,每年都有數個學長姐重修,怕被當所以很認真。

系上中會安排每週三和五早上10-12點上課,12-1點上助教課。這樣早上8-10點無法安排其他課(多數課程早上九點開始),剛好適合到圖書館預習當天課程進度,自己就這樣養成預習習慣。

開學沒多久就發現[預習]真是學習妙招 。因為有預習,會對教材內容有基本認識,教材中哪個地方比較複雜(或是自己搞不懂)也知道何時要特別專心聽(專注力是有限的,這樣才能用在刀口上,不會有還沒上到關鍵處就把專注力用完的情況),這樣上完課通常就已經搞懂了(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就當天下課時馬上問老師),課程後的助教課寫課本習題也能輕鬆應對,而此時多數同學都還在哀嘆今天課程內容很複雜,習題不知道怎麼寫。

但會計不是搞懂就能通過的,搞懂後還要花大量時間記憶背誦。所以大二時刻意星期三和五下午都不選課,當天下午就去圖書館把上課內容記熟,晚上再寫中英文練習題,這樣差不多就搞應了。

(補充說明,有別於大部分同學用刷題的方式來增加熟練度,尼莫刷題量偏低。會計有中英文練習題,很多人會把主要的學習時間用來刷題,課本沒讀熟就開始刷,全部題目可能刷過一兩回,但考試碰到不同變化還是難以取得高分。尼莫把主要時間用在預習和讀透課本內容,刷題時間少,數量低,通常中英文練習題都寫不到一半就去考試。另外有個小技巧是尼莫主要讀林蕙真的中文課本,英文課本不太讀,原因是雖然英文課本也看得懂,但看得慢之外,自己還是習慣用中文思考和理解,所以都是靠中文課本把觀念搞通後稍微翻一下英文課本熟悉科目名稱而已,考試時英文題目看得懂後會寫分錄即可。)

用對方法就能有好成效,雖然稱不上事半功倍,但在學習時間和系上同學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什麼會知道?因為圖書館都是會計系的同學),尼莫的中會高分通過,上下學期都九十幾分,班上前幾名的水準。但也就[中會限定],其他科沒有投入時間預習,成績就一般般。

總之,藉由修中會時的高度投入,一方面打好自己對財會和財報的認知基礎, 另一方面也對[學習的技術]有更深認知,簡單講就是學習新學科或是比較複雜的新知識時,在學習前預習能夠顯著提升學習成果。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有能力]預習,何謂有能力,尼莫認為其一是你要有良好的閱讀理解基礎(起碼要大致看得懂白紙黑字的課本和教材在講什麼),其二是你要對這門新學科或新知識有一些基本認識,比方有初會基礎才能預習中會,在現在這種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學習時要找到任何學門都更基礎的起源都不難。

綜合國四之前不成功的學習表現和國四後的蛻變,以及大學習得的預習技巧,尼莫把讀書考試的學習過程拆解成五個步驟: 閱讀、預習、上課、複習、補習,也把這五個步驟用在育兒上。

閱讀:閱讀量要充足,閱讀時要能充分理解,閱讀後要能清楚表述讀物,讀物難度要隨年齡和程度增長,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尼莫雖然小時候考試成績普通,但閱讀量是充足的,在鄉下時會去圖書館吹冷氣看書借書,到都市後高年級就開始看金庸等等。

預習:升學制度下,課本是依照所有學生的平均水準來設計難度和撰寫內容,這代表只要有平均水準以上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能靠自己預習讀懂課本,而平素就有每日閱讀習慣且累積時間和讀物品質有達標的人,閱讀理解能力一定遠超平均水準。預習好處如上述談論學習中會部分,透過預習你會知道那些地方比較需要專注聽,畢竟人做不到整節課都高度專注,把注意力留在需要專注時才使用,學習上就會輕鬆很多。

上課: 有預習時,去上課就會輕鬆許多,課程內容不特別複雜時,甚至上課時就可以邊上邊複習(比方課本重點畫縣、整理筆記、心裡多默念背誦幾次新名詞等等),這樣連課後的複習都可以省下來。但多數人做不到預習,現實的說求學階段大部分新課程難度上也未必需要預習,但這時候上課時就要夠專注才能當下就搞懂,這有兩個前提,其一是基本的語言理解能力要夠,這又回到第一步的閱讀層面甚至更前期的語言發展層面(所以說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多和孩子說話提升語言理解能力,而不是丟孩子那邊滑手機平板看電視),其二是孩子的[專注力]要夠。

(補充,這邊父母要有一個觀念:孩子天生就有專注力,每個人天生專注力高低不是重點,如何培養才是關鍵。好消息是專注力可以透過後天訓練,但壞消息是專注力也可以透過後天毀滅,這取決於父母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型態。如何培養專注力可以寫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這篇文章無法深談,尼莫分享自己培養孩子專注力經驗:1)幼童時期陪讀,逐漸拉長每次陪讀時間,2)良好作息比方少吃糖、運動充足、少用平板和手機育兒、以及最重要的:要睡飽。)

複習: 技巧如上,其實就是先搞懂課文內容後自己去找出課文的邏輯架構和重點然後記憶的過程。這邊又回到第一步的閱讀基礎,你要讀得懂才能理解課文。自己找出重點和邏輯架構也很重要,很多學生在這步驟會仰賴參考書的重點整理,這大錯特錯,原因是別人整理的東西要特別去記會比較辛苦,如果是靠自己讀懂讀熟課本後整理出來,因為是自己思考後的產物,不需要特別去記就會在腦海中。而且學習原本就是訓練這種輸入文章後靠自己輸出邏輯重點的能力,依賴參考書重點整理不去自己想就是放棄這種訓練機會。

補習:在台灣,孩子學習成果不如預期時,多數家長直覺就是[去補習 ]。建議父母,選擇[去補習]之前,可以檢視孩子在上面四個環節有沒有可以提升的地方,尼莫相信絕大多數學習成果不如預期的狀況應該都能透過提升上面四個環節的實踐水準解決,而且這才是[治本]的方法。簡單講,孩子學習成果不如預期,反應的是[學習力]不足,送去補習把同樣內容再學習一次會有助於提升短期學習成績,但如果[學習力]沒有提升,補習只是治標不治本。(有些補習班會如同尼莫的國四重考班教授讀書考試技巧,這有助於提升學習和複習技術,但家長還是要從更基礎的閱讀理解和預習下手才能真正治本。)總而言之,尼莫認為只要把從閱讀到複習這幾個階段扎實做好,學習成績就會在水準之上且不需要補習。如果目標只是達到一定水準比方前20%,能不補習就盡量不要補習,台灣孩子在學校待的時間已經太長了,課後還補習然後補習成果只是讓你跟上進度的話也太辛苦了點。而且補習會佔用許多時間,時間被佔用後看起來[不必要]的閱讀和預習時間就會被犧牲掉,長期不閱讀認知理解能力沒有提升吸收下一階段難度更高教材的能力會降低,更有甚者會排擠掉睡眠時間影響正常上課吸收能力,學習成績持續不佳,家長下意識地又送去補更多習排擠掉更多時間...,孩子的學習狀態就此進入負面循環。這時候孩子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認為自己已經很聽話認命去補習累得要死但家長還是對成績不滿意甚至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笨,家長也認為自己花錢送去補習之外還要接送疲於奔命但成果不佳很無力,家庭氛圍和親子關係也跟著進入負面循環,殊不知問題在於用錯方法。成績不佳就送去補習這種外包方式看似簡單速效,但治標不治本只會越治越糟,但不補習,從閱讀到複習這四個環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很多習慣才能做到,且就算習慣培養起來也要累積一段時間才能在成績上看得到成效,這一方面要求家長不能外包要親力親為自己跳下來每天撥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磨這些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要求家長看長遠一點有耐心一點,這很艱難,尤其很多家長自己在這方面也沒多少成功經驗,或者就算是自己本身學習還可以但對過程沒有如此深刻的理解,難以完整傳授給孩子,但即便是如此,回到這段的開頭,尼莫的建議就是父母還是得去做,萬事起頭難,爬文、找書、問人都可以找到方法,建立習慣是漫長的過程,也不可能一次到位,越早做滾雪球複利效果越大。如果真的眼下自己做不來又急於拉成績,先送去補習班讓補習班調整一下孩子的學習狀態亦可,但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前面幾個環節需要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

 (補充,上面[補習]是指為了跟上學習進度達到平均水準以上的表現這個目的的補習,尼莫結論就是短期可但長期要從根本下手培養學習技術。有另外情況的[補習]目的是策略性的提高程度或是為了有效增進考試分數,比方在智力可以配合的情況下超前學習,或者是在升學年去補習,透過補習班掌握命題方向或猜題提高自己的勝率,這種補習尼莫認為是可行的。)

(補充,超前學習比較有爭議,尼莫作法如下,僅供參考。

以數學而言,尼莫認為現在小學中低年級數學教材偏簡單,孩子智力若可以應付,的確可以超前學習一些給孩子挑戰,但要記住對孩子而言難度是要在舒適圈之上的伸展區,但不要到疼痛區。女兒小三數學沒有超前進度,但有加深難度,方式是買某副牌評量來寫,裡面有以前那種比較有難度的題目。兒子小二數學一樣用某副牌評量加深難度沒有超前進度,但計算方面因為跟姐姐算同一級的功文數學(孩子沒有補功文數學,功文數學有紙本卷可買,買了自己在家寫即可,計算能力就是熟練而已,跟數學好壞無關)有超前,計算能力超前的部分明顯讓他在學習二年級教材時顯得很輕鬆。數學沒有超前進度的原因是參考專門培養奧數選手的[九章數學]說法,九章主張中低年級要加深的是閱讀理解能力和藝文賞析能力,數學到高年級再加強即可,有興趣可自行到九章網站爬文。

以英文而言,這是在台灣學制下最適合超前學習的科目,關於英文學習和自學規劃已寫過兩篇長文,有興趣可在部落格搜尋[英文]。簡單講,尼莫認為可在小學中年級前透過讀美語幼稚園+低年級課後ESL讓孩子擁有1500~2000單字的英文基礎,之後在這基礎上自學即可,由於中年級已具備國中甚至高一程度英文能力,只要持續學習累積,在整個升學期間英文都會是強項。

以中文而言,尼莫安排在中年級開始超前部屬,但中文比較難找到明確進度標準,只能用讀物水平來衡量,因此女兒升小三暑假就開始丟比較長的哈利波特中文版小說給女兒讀,這系列預計要讀個半年,讀完後再跟台北的作文名師好友請教後續閱讀規劃。尼莫只要求小孩每天都要閱讀,時間寬裕就分次累積到半小時,時間緊湊就讀15分鐘,閱讀時要求小孩讀懂和讀後可以討論內容,不只沒有要求讀快,相反的,尼莫時常都要小孩讀慢一點。除了讀物難度提高之外,女兒中年級後也開始上作文課,方式是參加學校辦的課後作文班,這樣可省下接送時間。目標方面,中文不像英文有英檢可測驗,就簡單把目標設定在讀物難度領先學校教學進度一到兩年左右,比方四年級時可讀五年級的指定課外讀物,六年級時可讀國二的指定課外讀物。

總之,以超前學習而言,策略是小孩在低年級時拉英文程度,中年級時拉中文程度,高年級時拉數學程度。)

如何把上述五個步驟運用在育兒上

關於閱讀。

其實就是從小時候的陪讀開始,關於陪讀可參考部落格另一篇文章,在部落格搜索關鍵字[陪伴小孩閱讀]即可。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上小學後就是每天(包含假日)持續閱讀閱讀15~30分鐘累積閱讀量和過程中逐步拉高讀物難度(這要家長做功課找合適的橋樑書或套書,也可以跟導師討論請導師給建議可以省時間),時間若允許每天花5分鐘和小孩聊一聊當天讀物內容確認小孩讀得懂,平日時間沒那麼多的話就週末花10~15分鐘和小孩聊當週閱讀心得。

關於預習。

孩子低年級時會在週末預習下週要上的國語和數學。國語一次預習約半小時,方式是把參考書拿出來讓孩子自己看,內容或語詞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發問,通常都可以把一課參考書內容消化掉約2/3,剩下1/3就週間挑2~3天各花10分鐘消化完。數學一次預習40分鐘左右,方式是拿出參考書跟小孩講一下該單元新觀念,然後就讓小孩自己看參考書例題和寫練習題,看不懂再發問,通常40分鐘就可以把一章內容消化掉,數學約兩星期上一章,所以不用每週預習。

女兒今年上中年級,國數部分維持跟低年級相同,多了自然和社會科,也會讓她在週末或週間一或三上半天的下午花15~20分鐘預習之後要教的進度,看不懂就發問。

總之,在預習環節,尼莫目標是儘量不要教小孩東西,讓孩子靠自己就能夠學會。這也是孩子自幼就每天花時間陪讀和討論讀物的原因,策略是把時間花在前面,讓小孩自己就可以讀懂,後面自學就不用尼莫教了,節省時間。

關於上課。

平常學習就是要求小孩上課專心聽,東西在課堂上就學會,課後才不用多花時間(這樣玩的時間才能變多)。女兒中年級後有要求國語、社會、自然課要邊上邊記憶背誦內容,這樣回家後也不用花時間複習。為了維持良好學習狀態,小孩作息很固定,一定都會讓小孩睡飽去上學。

關於複習。

平常沒有複習,大考前會讓孩子把課本再讀過一次然後寫練習卷。重申,尼莫認為若有預習且預習時就搞懂大部分內容的話,其實就可以把上課學習也當成複習,這在小學中低年級段看起來是可行的,但高年級或中學後是否可行還有待驗證。

關於補習。

目前沒有補學科。

以上是孩子目前建立中的學習習慣,以閱讀、預習還有上課吸收為主,其實小學中低年級課程簡單,有沒有持續閱讀或是課前預期對成績影響不大,從小就這樣訓練重點不在於學了什麼或成績多好,而是培養好習慣幫[學習力]打下基礎,畢竟養成習慣和建立語文程度均非朝夕之功,小學低中年級時基礎沒打好,到高年級甚至國中才做會很辛苦,像尼莫這樣國四班才開竅就更辛苦了,不過總歸算是運氣好有開竅的,感念立人的莊老師和粘老師。

結論:

讀書考試本質上是一種可打磨的技術,掌握這項技術,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有一定水準,跟頭腦好壞關係不大。所以,不要輕信人家說[孩子會讀書就會讀書,不會讀書就不會讀書。]這種錯誤觀念,讀書考試本質上是可透過刻意打磨技巧有好成果的。

但要知道,打磨孩子技巧的目的本質上是為了建立[學習力],讓孩子擁有想學什麼靠自己就能學得成的能力和自信心,而非追求成為學霸,學霸成果只是學習力強的副產品而已,切忌莫要倒果為因。但這知易行難,因為[學習力]本身比較抽象難以衡量,學霸倒是有很簡單清楚的衡量標準,但就算困難還是要設法去做。

換個說法,孩子頭腦好,若沒有掌握技巧,學習未必能有好成果,但若頭腦好又掌握技巧,不但學習有好成果,孩子唸得輕鬆才能有更多餘裕發展興趣。反過來說,尼莫也見過許多天資沒那麼聰穎的人但掌握了這套技巧後學習表現也在平均水準之上的人,甚至台大也有不少這種人。

最後,摘要文章重點:

1)讀書考試技巧是學習技術的一部份,這種技巧是可以經過刻意練習培養出來的。

2)將培養讀書考試需要的學習力拆解成五個有順序的環節,尼莫認為這是這篇文章見解最獨到有價值之處。一路看下來多數人會認為這五個環節很common sense,但就是這麼common sense你會發現大部分人做不來,尤其是前兩部分從閱讀連結到預習連結到上課的部分。

3)這篇文章對如何實踐五個環節著墨不深,原因是一方面很多做法在本部落格其他文章有提過到,有興趣可多爬文參考,另一方面是適合每個人的方式技巧也會有不同,與其在這方面講太多太雜,尼莫更推薦認同1)和2)觀念的朋友可透過多爬文或找介紹學習或考試技巧的書籍從裡面挖掘適合自己的方法,每個環節掌握3~4個實踐技巧,扣掉補習這個環節,前面4個環節差不多12~15個實踐作法就可以把整套習慣架構起來,讓學習力和學習成果在正向循環中不斷的成長茁壯。真要講,說難也不難,有沒有心罷了。

4)2023年11月寫這篇文章,女兒小三,兒子小二,從小照著上面的作法一步步建立好習慣,目前成效符合預期。但這只能說明這套觀念和做法在小學中年級之前有效,高年級甚至國中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會變得沒有現在受控,屆時實踐方面也一定要跟著調整。養育孩子就是這樣子,一直要動態調整,而且家長要走在孩子前面,在孩子變化前就要針對可能發生的變化準備好腹案。這不會很難做到,請教那種小孩比自己小孩大幾歲且教得很好的朋友即可,先問起來他們小孩在自己孩子這個階段和下個階段(比方小學中年級和高年級)發生哪些事情和他們因應的做法。

5)發文前重讀文章檢查錯字發現蠻有意思的。針對讀書考試,尼莫完全把重點放在上課前到上課時要做什麼,而非大多數人注重的上課後的複習和補習。簡單講,在問題出現前就把問題解決了,自然就沒問題。行動方案:想要提升孩子的學習力或學習成果,優先想在上課前能還多做些什麼吧!上課後的複習補習都是亡羊補牢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