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績優股夢想家社友們用心整理的心得文~
(1) Josh
(1) Josh
有幸參加尼莫辦的投資分享會,上半場的廖總分享,很值得老手新手去聽一聽。
自己把最有共鳴的部分,寫成自己的對話記錄跟大家分享
1.投資最難的地方:內涵價值
投資最難之處就是確認內涵價值。內涵價值是由量化的財報加上各項質化分析(經營團隊分析、經營策略分析、產業分析、、、)所形成價格區間。價格區間使得投資充滿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投資者的好朋友,因為投資人能透過長時間追蹤來確認價格區間,進而使自己擁有較多的安全邊際。
2.投資最大風險:人性偏誤
波動、本金的損失並非投資最大風險,最大風險應當來自人性偏誤。無法識別投資決策是來自運氣、偏誤還是正確的投資策略,勢必影響未來的投資表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凡事反過來想,自己是否正確,有沒有可能是自己錯了。
3.如何增進自己的投資技巧:建立SOP
投資方法有許多種,不論哪一種方法都必須自己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SOP,誠實記錄自己投資想法與策略來不斷精進自己的SOP。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每週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觀察,持之以恆變成習慣。
4.長期追蹤標的:散戶的投資優勢
前幾天有檔大家長期追蹤的標的突然跌停,原因來自客戶的客訴求償。因屬於長期關注的對象,加上有殖利率下檔保護,當下便買入些許部位。目前大盤走勢不佳,個股卻不太受影響,顯然此次投資,是身為散戶長期追蹤所創造出來的好機會。
(2)
Wei
6/1 時間投顧廖總和尼莫大講座
一生淨財富 =收入-支出
=(工作收入-理財收入) -(生活支出-理財支出)
低利率環境下,理財收入對一生淨財富的重要性上升 => 我們現在正處於低利率的時代。
收銀員(月入3萬元: 開銷2萬元及投資1萬元風險性商品10%報酬) vs. 教授的例子(月入8萬元: 開銷2萬元及投資6萬元保守性商品1%報酬) =>在第33年的時候,收銀員淨財富將會超越教授。
達成目標兩要件:
(1) 專業 =>長期年報酬10%的商品 =>必須花時間研究及尋找
(2) 信念 =>面對波動持之以恆 =>知識(FQ)是基礎來源 => 克服、衡量、不仰賴貪心/追高/害怕/聽信謠言的人性,讓金錢為你工作。
四個觀念分享:
投資vs.儲蓄 => 特色:長期與時間呈高度正相關 (但非完全正相關)、一定有波動及虧損可能性
=> 因此若遇到提供比定存更高的「儲蓄」(EX:儲蓄型保單)、或是聲稱沒有波動的投資(EX:馬多夫騙局,透過老鼠會的方式,用新投資者的錢去支付舊投資者的本利),都需要警惕。
投資vs.投機
價格vs.價值
=> P =F(D, S) 需求及供給決定價格,但市場先生時而興奮,時而憂鬱,難以捉摸。
=> 而內含價值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不能簡化為帳面淨值,
內含價值 =F(經營者信念能力, 經營團隊, 公司商業模式及競爭利基, 所處產業地位及趨勢, 過去表現(財報), 未來策略…etc)
內含價值實際上是一種機率概念 => 「機率」約當「持股(比重)」 =>投資組合管理。
價值投資的核心:安全邊際。=>盡量捕捉抽象概念,加以形塑(量化)、並預測未來。=> 將質化抽象的「可能性」,量化為「機率」 =>例如透過一些指標的輔助(EPS/PER/PB/市值),增加賺錢的機率、降低虧損的機率。 =>也可以透過事後驗證、改善自己的假設=>需要try and error的趨近法、長期追蹤。
風險 vs.波動 =>波動是必然現象,但不一定等同於帶來危險及傷害(風險) =>更顯示了買得要夠便宜的重要性,一旦買得夠便宜,價格波動便較不會產生重大傷害。
<推薦書單:快思慢想、精準預測>
投資本身就是資訊處理過程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取得資訊加工資訊應用資訊,其中取得優質投資想法和資訊是最困難的。
取得資訊: (可用Evernote專業版紀錄)
(1)每日花十分鐘看經濟日報或工商日報有無特別好或壞的消息,然後將好或壞的消息標註起來,看之後的變化。比方公司得到擴廠或訂單的消息,股價隨之上漲,但後來卻沒有發生,股價也因此跌回起漲時,此時若判定先前所說好消息即將成真,於此買入,股價有機會漲到上波高點。
Ex:長園科接到台積電訂單股價從30上漲到60~70,但後來因為台達電的因素訂單延後,股價跌回30幾元,當確定長園科將實現先前這筆訂單的時候買入股票,雖然公司先前都沒有獲利紀錄,但可預估回到上波高點60幾元。公司股價上漲時有時會超漲,這時不要急於賣出當從高點落下10%的時候再來考慮賣出,增加獲利幅度。
(2)將有興趣股票或持有股票加入google關鍵字
(3)利用公開資訊觀測站看有無特別重訊
(4)和投資人做資訊交流,之後驗證這些資訊正確性加以評估。
(5)篩選股票:但價值投資不是篩選完股票從中找標的,而是有想法後再來篩選股票,常用的指標有
<1>過去五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高於10%。
<2>過去3個月股票下降20%或6個月下降33%以上。
♥>要確定此股價在高點時和內在價值符合,當股價下跌才能視為超跌,具有安全邊際。
(6)用手機app feedly訂閱新聞。
(7)利用網路線上法說會資源。
當選定好有興趣和前景的公司後,對其進一步了解:
(1) 使用Money DJ大概知道公司業務模式。
(2) 研究報告。
(3) 最近一季和最近一年財務報表。
(4) 詢問業內人士或是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
最後進行財務預測:
(1) 預估公司未來營收以保守為主,可看該產業平均成長率來預估公司營收。
(2) 買在PE band下緣,此時EPS用Forward EPS。
停利或停損:
評估停利或停損是根據基本面而非股價。
可能賣出原因為
(1) 資訊錯。
(2) 資訊對但是看錯。
(3) 漲到內在價值或超漲。
(3)
Charlotte Lin
上周六參加尼莫及時間投顧的講座,收穫很多,回去之後把尼莫分享的部分再看一次想一次,如同尼莫說的,有 input就要有 output,很感謝尼莫利用 1 小時和我們分享累積 10 年的投資流程,剛開始很難做到像尼莫那麼完整,不過至少讓自己逐漸有 outpu t產生,以後再回頭看自己當初的想法是不是對的,長期下來對投資能力也會提升
--尼莫的分享整理--
【取得資訊】
1. 周:每周花 25 分鐘(番茄鐘)查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重訊,找少見的公告。
2. 月:打電話給同好交流,並且想好自己能提供什麼給對方,這讓我想到之前威宇和阿堯的影片中有提到,請教高手的時候,如果自己沒有持續進步,其實是很難跟他們保持交流。
3. 季 :每季篩選股票,ROE 年複合成長 >10%、ROE > 10% 且近 3 個月股價跌 20% 或 6 個月股價下跌33%。
補充:
(1).用 Feedly 看訂閱新聞。
(2).上述追蹤都是記錄在 Evernote 的『待清理投資想法』,在安排時間深入了解。
(3.)除了財報閱讀力,還需要對企業架構和運作等管理知識有概念。
原本我只會看投資相關的書籍,對於企業營運書籍幾乎不看,突然在績優股夢想家的社團看到升鴻分享的書單,有 Nike、西南航空等等許多企業,還有企業家如王永慶等人的書,尼莫+升鴻的建議,之後我會多看有關企業的書。
【 待清理投資想法 】
1. 每天晚上花 1 小時清理 『待清理投資想法』。
2. 新公司先看業務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看懂。
3. 看得懂或朋友懂,接下來看財報狗查過去幾年營收、獲
利性、成長性等。
4. 看股價走勢。
5. 思考潛在安全邊際,若有就進入 『待初步分析清單』。
【 初步分析清單 】
1.看研究報告 + 最近一季及一年 BS 和 IS ,資料蒐集+消化+整理想法在EVERNOTE 約 1 小時
2.有 Input 就要有 output,過程中的網頁/研究報告/財報/筆記都要記錄
3.完成後分類到下列 3 種之一
* 待深入研究清單
* 安全邊際不足與價值無法判定清單
* 捨棄清單
補充:沒有研究報告或爛到很長一段時間沒人出研究報告的公司值得深入追蹤,因為法人不關注,對手只有散戶,只要我們更仔細有機會取得好報酬
【 待深入研究清單 】
1. 深入研究:透過閒聊法/年報/call公司/產業報告/同業/上下游,掌握商業模式/競爭優勢/風險/催化劑,進而決定內在價值及變化趨勢,做未來 3 年財務預估決定估值,並持續追蹤這間公司未來 3 年會長怎樣
2. 估值 :投資就是降低兩種風險
第一.買入進業績表現低於預期:所以在預估公司未來營運狀況時要保守,例如年收增長用長期行業平均,而非近暴衝數
第二買進後市場估值大幅滑落:要買在 PE Band 下緣,但若淨利大幅減少時 PE 有偏高的假象,要用未來淨利思考。
3. 深入研究後分類到
* 投資組合
* 能力範圍清單
* 安全邊際不足與價值無法判斷清單
* 捨棄清單
前 3 種清單標的會每月定期更新(增減)到奇摩股市的投資組合表單追蹤股價變化 +GOOGLE 快訊 + 有需要會列入未來投資事項清單
【 建議 】
1. 勤寫筆記,有 input就要有 output
推薦《年收入增加10倍學習法》作者勝間和代
2. 長期記錄並追蹤自己對未來營運判斷的準確度
3. 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反覆閱讀少數經典即可
(4)
Wayne Han
尼莫和TIME投顧講座的參加心得
首先感謝TIME投顧團隊,廖總跟尼莫花了寶貴的時間跟我們分享一些長年積累的專業看法與執行方法,
另一方面, 可能是因為內容太豐富了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QA,
廖總提到的比喻與問題是普羅大眾雖然會看康健雜誌取得一些保健知識, 但真的遇到身體病痛還是會找醫生, 不可能自己開刀動手術.
雖然可以聯想到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醫生的養成教育平均來說會比投資分析師的養成教育困難很多(尤其又提到是跟開刀相關的外科醫生), 生命病痛相關問題對一般人的重要性比錢財這種身外之物更高, 進手術室動手開刀的門檻比去券商開戶交易的門檻高太多...等等諸如此類的, 而我認為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廖總後來提到的不確定性這個大魔王, 醫學領域雖然還不到像物理學那種程度的科學, 但其不確定性還是遠比投資這個領域低得多, 換言之, 在醫學領域中成功與否的運氣成分比較低. 由於投資領域具有高不確定性的本質, 所以很容易讓許多人產生自己也能靠投資成功發財的幻覺.
再者, 我相信原本是有一大群人願意信任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並把資金託付給專業投資經理人的, 不然以前那麼高的傳統基金市佔率是怎麼來的呢? 然而經過多年的驗證, 大家漸漸地都發現了大部分投資經理人長期績效輸給指數的事實, 所以近年指數ETF不斷侵蝕傳統基金的市佔率. 對一般人來說, 要找到能打敗指數的投資經理人比找到能解決病痛問題的醫生難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一般人會產生不如自己來處理投資的念頭也很合理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 而我的疑問是如果一般人在投資方面願意讓專業的來, 那要怎麼找到真正值得信任的專業呢? 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
6/1 時間投顧+尼莫大講座 簡單心得摘要
很多東西以及書單部分其他大大都分享得很棒很多了,這邊僅摘要一些小弟較有感的地方。
1. 內在價值是抽象概念,受太多太多的因子所影響,且最困難的是大部分都是質化因子,其實只要研究過公司都能很有感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即便是資產股這類數字上可以很確定的標的也是得去思考催化劑、管理層等因素,更別說絕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分析營運面的東東為主,這就牽扯到超級多”不確定性”了(舉凡商業模式、競爭狀況、可能風險、催化劑、產業……等等),而我們要有能力把上述那麼多”迷霧”具體量化進而預測未來,還要考量到各種可能性的”機率”,才可以自稱說是在做分析師的工作…,嗯..投資真的是好困難的一件事……廖總的分享確實是成功把我弄得更亂了XD
那有沒有相對能走的路線?以尼莫大的「股價上漲前的三種走勢」去思考是很好的開始,一定要去思考自己會比較有優勢的是哪一種,比方如果您是業內專業人士且有相對應人脈那或許可以走春江水暖鴨先知那個路線;那如果是像小弟這種什麼都沒有但還是不自量力想主動投資測試自己看看的朋友最好是選擇”先跌一大段下來”這種,因為股價之所以有一大段跌幅通常一定是有什麼壞消息,而壞消息又幾乎都是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壞消息我們(散戶)知道的不會比別人少,這個路線來講起跑點起碼是最一致的,不過後續能不能判讀的比人”好”又是另一件事了。
2. 看好消息
3. 槓桿能力範圍
4. 紀錄+追蹤
Thanks~
聚會一開始,廖董提了一個好問題,理財與投資是同一件事嗎?
廖董的定義是,理財是一種觀念、常識;投資是一種決策行為。我的解讀是理財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地基蓋的好、做的穩,後續的大樓(投資)就會順利成功。所以,先懂理財才會做好投資。面對波動市場還能泰然處之,就需要一種正確的投資信念(透過大量閱讀累積知識,就能產生信念)。
廖董舉出一般人面對投資與健康的心態和作法,很有意思。我們遇到身體健康問題會詢問醫生,不可能為自己開刀動手術;為什麼做投資卻常常不理性判斷不假思索就投入資金呢?專業的保護在哪裡?
非常認同會中提到的,市場指數隱含國家價值;股價指數代表企業內含價值。二者並不相等,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找出次佳解,企業價值大於國家價值。而價值投資的核心就在安全邊際,這是我今年來體會到的一點,太重要了,投資的目標就是要極大化安全邊際,這也是「非常潛力股」書中一直強調的,買到好價格比買到好公司更重要。個人覺得這個提點就價值萬金了。
以上針對廖董事長演講內容的心得分享,若有紀錄不正確的地方請告知我,謝謝。
(價值投資不是一個特定的投資策略,而是一個思維模式)
今日在講座當中每每被傳達到的想法,即是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而知識是信仰堅實的來源,我們要學習到的是獲取何種知識並能夠加以內化為己所用。
座談會後半段也是我認為必須用心去體會的部分
尼莫大常提到-取得優質的投資想法最難,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接收只需彈指之間,無論是小道消息及千線萬線,或是報章雜誌看到的公司資訊,每每因為人性的貪婪只會對好消息多看幾眼,並且用簡單的成長比例去推估股價會漲多少倍,盤算著手中資金會因此成長到百萬千萬之後可以過著富足退休的人生,進而衝動性下單每天看著股價起伏漲跌做著南柯一夢。我們在買東西都會貨比三家不吃虧,而面對自己辛苦攢下來的血汗錢投入卻不再多花一些心思研究深入,並且先看風險再看報酬,就同尼莫大所說,優質投資想法最難。
尼莫大也提到,基本工具像是會計學是商業語言,必須先了解語言才有可能與公司對話,進而了解它的可能性以及面臨到的風險。藉由不斷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利用資訊,加上與專業人士討論,心中才會出現對於一間公司的架構,再經由長時間的累積更加認識公司與同業,抑或是利用同樣的學習模式套用到不同產業。以尼莫大的經歷與能力,其也是不斷的精進自己不斷吸收訊息,每天、每週瀏覽相關訊息,嚴格自律要求自己要充實能力圈與人脈,藉由歸納整理自己還沒處理或者沒能力處理的事情,沒處理的花時間,沒能力處理的找人脈,又再延伸到人脈的累積,再再都貫徹到價值投資經典書籍內所提到任何要項,連尼莫大都這麼努力踏實,我們更要紮實學習精進,現在開始,不晚。
再次萬分感謝尼莫大與廖總願意空出時間分享,讓價值投資的種子能夠廣播。
先感謝尼莫辦活動的熱忱與初心,才能夠有機會聽見不同類型的價值投資者在實踐道路上的體悟與論述。簡單先以兩個字作為今日講座的關鍵收穫:「時間⏳」。
6/1 時間投顧、尼莫大講座 - 會後心得
一開頭廖總就為我們講解了理財與投資,其實不應該畫上等號,大家都希望靠理財投資賺錢,但我們在最一開始就忽略了這之間的差別。也讓我反思自己似乎一直都是把這兩個觀念聚在一談,沒有認清過這是完全兩碼子事,讓我從中似乎悟到了一點甚麼。
之後廖總便為我們舉例:
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大多數的人(包括自己),都太容易忽略專業,並且對自己過度自信,這點真的讓我有很大頓悟,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擁有一些理財知識自己就能以此為依據進行投資行為,然而這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容易,甚至相差甚遠。
尼莫演講摘要
參加績優股夢想家FB社團6年多以來,首次參加實體聚會,很開心見到尼莫及諸多社友們。感謝尼莫舉辦公益演講,慷慨分享自身投資思維及流程。
一直以來就覺得,投資不是件簡單的事,是一場修鍊的過程。從尼莫演講中,了解及學習到尼莫修鍊成為投資達人的過程及方法,充分映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成功絕非一朝一夕可及。我覺得尼莫之所以擁有優異的投資績效,在於「具備清楚核心思想、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強大的自律力及執行力」,完全實踐『刻意練習』精神。尼莫就像是個獵人一樣,清楚知道自己要的獵物是什麼,平日做好萬全的準備,機會一到便將獵物手到擒來,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尼莫的務實態度及善種子理念著實值得學習。再次謝謝尼莫舉辦免費演講,期盼下次的投資聚會。我將尼莫當天演講簡報內容整理成Word檔,分享給社友們參考,祝福社友們投資順利。
首先感謝TIME投顧團隊,廖總跟尼莫花了寶貴的時間跟我們分享一些長年積累的專業看法與執行方法,
聽完之後會比較理解證券分析師這個工作實務上的困難之處.
另一方面, 可能是因為內容太豐富了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QA,
我對廖總提到的一個比喻有些想法以及衍生出的疑問, 就藉這個機會在這邊提出來跟各位先進分享.
廖總提到的比喻與問題是普羅大眾雖然會看康健雜誌取得一些保健知識, 但真的遇到身體病痛還是會找醫生, 不可能自己開刀動手術.
但為什麼普羅大眾碰到投資卻是看財經雜誌跟書取得一些知識後, 就會自己來處理投資問題, 而很少找專業的投資經理人來處理呢?
雖然可以聯想到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醫生的養成教育平均來說會比投資分析師的養成教育困難很多(尤其又提到是跟開刀相關的外科醫生), 生命病痛相關問題對一般人的重要性比錢財這種身外之物更高, 進手術室動手開刀的門檻比去券商開戶交易的門檻高太多...等等諸如此類的, 而我認為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廖總後來提到的不確定性這個大魔王, 醫學領域雖然還不到像物理學那種程度的科學, 但其不確定性還是遠比投資這個領域低得多, 換言之, 在醫學領域中成功與否的運氣成分比較低. 由於投資領域具有高不確定性的本質, 所以很容易讓許多人產生自己也能靠投資成功發財的幻覺.
再者, 我相信原本是有一大群人願意信任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並把資金託付給專業投資經理人的, 不然以前那麼高的傳統基金市佔率是怎麼來的呢? 然而經過多年的驗證, 大家漸漸地都發現了大部分投資經理人長期績效輸給指數的事實, 所以近年指數ETF不斷侵蝕傳統基金的市佔率. 對一般人來說, 要找到能打敗指數的投資經理人比找到能解決病痛問題的醫生難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一般人會產生不如自己來處理投資的念頭也很合理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 而我的疑問是如果一般人在投資方面願意讓專業的來, 那要怎麼找到真正值得信任的專業呢? 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
我自己想到的判斷標準之一是類似巴菲特開fund時的標準: 不收管理費, 年度報酬超過6%, 投資團隊才會就超過6%的部份收取25%的報酬. 至於長期績效要多少年才算長期呢? 10年? 20年? 想到馬多夫基金也經營了超過30年, 包含數個多空循環, 最後卻是一場騙局, 令人感慨投資圈值得信任託付的專業似乎相當稀有啊...
(5)
Yin CI
6/1 時間投顧+尼莫大講座 簡單心得摘要
很多東西以及書單部分其他大大都分享得很棒很多了,這邊僅摘要一些小弟較有感的地方。
1. 內在價值是抽象概念,受太多太多的因子所影響,且最困難的是大部分都是質化因子,其實只要研究過公司都能很有感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即便是資產股這類數字上可以很確定的標的也是得去思考催化劑、管理層等因素,更別說絕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分析營運面的東東為主,這就牽扯到超級多”不確定性”了(舉凡商業模式、競爭狀況、可能風險、催化劑、產業……等等),而我們要有能力把上述那麼多”迷霧”具體量化進而預測未來,還要考量到各種可能性的”機率”,才可以自稱說是在做分析師的工作…,嗯..投資真的是好困難的一件事……廖總的分享確實是成功把我弄得更亂了XD
那有沒有相對能走的路線?以尼莫大的「股價上漲前的三種走勢」去思考是很好的開始,一定要去思考自己會比較有優勢的是哪一種,比方如果您是業內專業人士且有相對應人脈那或許可以走春江水暖鴨先知那個路線;那如果是像小弟這種什麼都沒有但還是不自量力想主動投資測試自己看看的朋友最好是選擇”先跌一大段下來”這種,因為股價之所以有一大段跌幅通常一定是有什麼壞消息,而壞消息又幾乎都是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壞消息我們(散戶)知道的不會比別人少,這個路線來講起跑點起碼是最一致的,不過後續能不能判讀的比人”好”又是另一件事了。
2. 看好消息
很多人都知道尼莫大喜歡看壞消息,但今天也多學到原來看好消息也是有用的,因為一個好消息出來,比方某某公司說打算OOXX或外傳OOXX,股價也反應了但其實沒那麼快實現(還沒有基本面支撐但消息為真),不如預期市場還是會讓股價跌回來,但如果有做到”持續追蹤”並了解到事情真相,那就會是個機會。
3. 槓桿能力範圍
其實就是尼莫大每次必提的與人交流,只是這次講得更細。
個人時間、能力有限,但如果懂得借力,才會有更大的機會了解到其他自己原本不知道、沒能力知道or沒時間去知道的事情,另外就是取得好的想法的機會也才能大大提升。找人分工這部分是自己最有感也是蠻開心的地方,因為自己最近也是找了幾個朋友在做這件事,才剛開始就碰上一些問題,但聽到這邊就覺得起碼方向是正確的也更有動力要繼續執行下去。
4. 紀錄+追蹤
因為昨日時間僅短短一小時,其實很難吸收尼莫大花了多年才形成的高效投資流程,但可以確定有個重點就是”寫下來”並且”定期追蹤”,不管是Google的關鍵字訂閱、報章雜誌的資料、自己的研究結論,還是與人交流來的資訊,都記錄起來就對了,唯有如此才能執行廖總強調的”用「過程」檢討”這件事,驗證自己(對方)當初的看法,這樣子長期做下來對於投資能力相信會有很大的提升。
Thanks~
(6)
Emma Wang
今天參加尼莫大與時間投顧的台北投資聚會,趁記憶尤新,趕快寫心得,回應尼莫大說的,有input就要有output,感謝廖國峰董事長願意用寶貴的時間來現場分享多年歷練萃取的投資核心哲學,還有尼莫大精彩的個人投資流程分享。
巴菲特說過,投資好比滾雪球,我們需要找到一團濕的雪球,一條長長的坡道,之後,只要保持「耐心」靜心等待,一個小雪球就會滾成大雪球。像廖董說的,想要投資成功,在時間魔力下,要能找到可以長期10%複利的商品(要有專業力),要有面對波動還能持之以恆的耐心(要有信念),還要能克服人性的貪婪與恐懼,這些都需要擁有高財商FQ才能做得到。廖董認為FQ就是衡量克服貪婪與恐懼的能力,以及金錢為你工作的程度。
會中提到收入+支出=一生淨財富,收入又分工作收入+理財收入,廖董認為在現今低利率的環境下,理財收入是影響一生淨財富的關鍵。這就帶出中產階級消失的原因,因為一部分人勇於選擇風險性商品,資產增加成了新富人;另一部分人固守傳統工具理財方式,因為通膨造成資產不斷縮水,成了新窮人。這個觀點令人警惕三思。
聚會一開始,廖董提了一個好問題,理財與投資是同一件事嗎?
廖董的定義是,理財是一種觀念、常識;投資是一種決策行為。我的解讀是理財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地基蓋的好、做的穩,後續的大樓(投資)就會順利成功。所以,先懂理財才會做好投資。面對波動市場還能泰然處之,就需要一種正確的投資信念(透過大量閱讀累積知識,就能產生信念)。
廖董舉出一般人面對投資與健康的心態和作法,很有意思。我們遇到身體健康問題會詢問醫生,不可能為自己開刀動手術;為什麼做投資卻常常不理性判斷不假思索就投入資金呢?專業的保護在哪裡?
用這個問題反問自己,當專業的醫師需要養成,要有實際的執刀經驗歷練,才能達到專業的程度;那麼,個人投資行為的養成,是否也要經過實際測試決策行為來驗證呢?
非常認同會中提到的,市場指數隱含國家價值;股價指數代表企業內含價值。二者並不相等,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找出次佳解,企業價值大於國家價值。而價值投資的核心就在安全邊際,這是我今年來體會到的一點,太重要了,投資的目標就是要極大化安全邊際,這也是「非常潛力股」書中一直強調的,買到好價格比買到好公司更重要。個人覺得這個提點就價值萬金了。
以上針對廖董事長演講內容的心得分享,若有紀錄不正確的地方請告知我,謝謝。
(7)
陳嘉翔
萬分感謝尼莫大舉辦活動的用心與信念,抱持著回饋社會以及傳達價值投資理念的想法,也感謝時間投顧的廖總及投資先進前輩能夠不吝分享投資哲學。
(價值投資不是一個特定的投資策略,而是一個思維模式)
今日在講座當中每每被傳達到的想法,即是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而知識是信仰堅實的來源,我們要學習到的是獲取何種知識並能夠加以內化為己所用。
講座中廖總從基本的投資理財觀念細究其行為不同,理財是一種觀念,而投資是一種決策行為。
從舉例健康知識不等於可以做專業醫療行為,到理財知識不等於投資行為。
我們都曉得複利的重要性,講座中也舉月薪三萬的普羅大眾運用時間與年複利10%的累積總資產亦可在若干年後達到與高薪族群放銀行定存達到相同的資產。但我們究竟要尋求何種方式達到年化報酬率10%?講座後半段尼莫大亦不吝分享他的方法。
FQ(Financial Quotient),IQ與EQ是我們常聽到的,FQ則是投資當中我認為需要去考量的問題,它的定義是衡量克服貪婪與恐懼的能力,及金錢為你工作的程度,融合運用四大概念如下:
(1)投資VS儲蓄
相同點:用錢賺錢
相異點:儲蓄與時間呈正相關,不會有波動。投資長期與時間呈正相關,有虧損可能性。
(2)投資VS投機
投機用在金融行為,無關道德評價,並且無法用結果論區分投資與投機。
從過程:投資從事理行研究,投機事前不經理性研究。
從購買標的:投資為具生產力商品,投機則為不具生產力商品。
(3)價值(P) VS價格(V)
價值投資學P不一定等於V,但時間到了總會有P = V的一天。
由於股價取決於供給與需求面,才造就P不等於V的可能性使我們介入。
葛拉漢談內含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不如市場價格清晰明確,且內含價值不能簡化成帳面淨值,其考慮的因素太多。
(4)風險 VS 波動
風險在價值投資學為本金發生虧損的可能性,現代投資學為價格的波動度,而波動為價格漲跌幅度,其為必然現象,源自供給需求之無限因子。
再來就是提到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 = (內含價值 – 股價)
我們常常見樹不見林,會去猜測其上漲的空間幅度有多大,而去忽略下跌的風險有多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分析師,都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模式判斷。
在不確定性環境下,預測與決策顯得格外重要
決策理論=>著重過程
->好的決策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好的結果不一定是好的決策造成。也提到貝氏推理預測,進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蒐集、分析、結論)
尼莫大常提到-取得優質的投資想法最難,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接收只需彈指之間,無論是小道消息及千線萬線,或是報章雜誌看到的公司資訊,每每因為人性的貪婪只會對好消息多看幾眼,並且用簡單的成長比例去推估股價會漲多少倍,盤算著手中資金會因此成長到百萬千萬之後可以過著富足退休的人生,進而衝動性下單每天看著股價起伏漲跌做著南柯一夢。我們在買東西都會貨比三家不吃虧,而面對自己辛苦攢下來的血汗錢投入卻不再多花一些心思研究深入,並且先看風險再看報酬,就同尼莫大所說,優質投資想法最難。
尼莫大也提到,基本工具像是會計學是商業語言,必須先了解語言才有可能與公司對話,進而了解它的可能性以及面臨到的風險。藉由不斷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利用資訊,加上與專業人士討論,心中才會出現對於一間公司的架構,再經由長時間的累積更加認識公司與同業,抑或是利用同樣的學習模式套用到不同產業。以尼莫大的經歷與能力,其也是不斷的精進自己不斷吸收訊息,每天、每週瀏覽相關訊息,嚴格自律要求自己要充實能力圈與人脈,藉由歸納整理自己還沒處理或者沒能力處理的事情,沒處理的花時間,沒能力處理的找人脈,又再延伸到人脈的累積,再再都貫徹到價值投資經典書籍內所提到任何要項,連尼莫大都這麼努力踏實,我們更要紮實學習精進,現在開始,不晚。
大家一起共勉之
再次萬分感謝尼莫大與廖總願意空出時間分享,讓價值投資的種子能夠廣播。
(8)
黃兄
先感謝尼莫辦活動的熱忱與初心,才能夠有機會聽見不同類型的價值投資者在實踐道路上的體悟與論述。簡單先以兩個字作為今日講座的關鍵收穫:「時間⏳」。
今日最讓我頓悟的重點之一在一開始,時間投顧的廖總經理所舉的簡單例子:「一個月薪3萬元的收銀員,與一位月薪8萬元的副教授…」假設收銀員每月存1萬元,並且投入年報酬10%的商品,那麼在33年又3個月後,他的資產將與副教授每月6萬放在銀行定存的資產金額相同…😎
🐰這個故事讓我突然明白,自己在「理財與投資」上的本末倒置了。如果具備足夠的FQ,以及持之以恆的信念,在持續投入下,要成為「新富人」真的並不困難。然而我自己卻因果倒置,想在短時間運用資產配置以及投資投機方式,來縮短成為「新富人」的「時間」。🐢
明明順水推舟可以到達的目的地,卻急著推槳撐舟趕著前進。當然這裏頭廖總提到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觀念:「多數人沒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許就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投入的工作,所以急著想要退休,想要用投資理財達到這個目的。🚢
確實是本末倒置了,在理財觀念與投資決策上,甚至是自己一輩子長長地人生旅程上,都想要抄近路走。在我之前的想法之中,會覺得投資理財是自己「可控」的操作,但孰不知在決策行為導致的風險報酬上,卡了一個更大的大魔王…「不確定性」,這比起職場工作與家庭經營上,有更大的波動與風險。🎰
下半場的尼莫分享,聚焦在實際的行動SOP上面,看似簡單幾個條列子彈,卻是「花了十幾年」優化與不斷調整之後的做法邏輯,等於今天直接把答案卷翻給大家看。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最難的還是在開場的那兩個字:
「時間」📊
包括:等待企業擴廠與增產的時間、包括企業改變經營模式的時間…以及股價浮動又回撤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中,其實給予了投資人足夠的觀察與驗證的時間。或者把層面放大,整個價值投資層面,就是投資者與時間之間的拉扯搏鬥。🤼
再次總結,「時間」是需要累積與等待的,就如同時間投顧廖總在一開場告訴我們的…
「今天是要來讓大家更困惑的」🔭
對於喜歡投資思維的我,今天收穫非常豐富,感謝尼莫大與廖總,願意分享您兩位的「時間」來播種,感恩🙏
(9) 李安
6/1 時間投顧、尼莫大講座 - 會後心得
一開頭廖總就為我們講解了理財與投資,其實不應該畫上等號,大家都希望靠理財投資賺錢,但我們在最一開始就忽略了這之間的差別。也讓我反思自己似乎一直都是把這兩個觀念聚在一談,沒有認清過這是完全兩碼子事,讓我從中似乎悟到了一點甚麼。
之後廖總便為我們舉例:
你看理財雜誌會根據上面的資訊去篩選股票,下單買股票,但你今天看完康健雜誌,你並不會拿自己的身體去做動刀做實驗。
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大多數的人(包括自己),都太容易忽略專業,並且對自己過度自信,這點真的讓我有很大頓悟,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擁有一些理財知識自己就能以此為依據進行投資行為,然而這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容易,甚至相差甚遠。
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公司的內部價值很多也是抽象的概念,影響價格因子太多,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期望能靠少量的知識及經驗來打敗大盤獲得超額的報酬,而是應該像尼莫講的,不斷持續學習並優化、調整自己能力、思考邏輯。
另外廖總還有提到一點也讓我受益匪淺,就是關於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預測與決策,因為市場是在一個不確定性環境下,那會造成了:
1. 好的決策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
2. 好的結果不一定來自好的決策
在投資市場裡不能用結果論,因為有著”不確定性”這個魔王,所以我們要判斷自己的決策與預測是否正確時,我們需要”時間”,對自己的當下決策做紀錄,並做長期的追蹤,不斷的重複這件事,我想如此便能得到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也能獲得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投資邏輯。
我想就像葛拉漢說的時間長期來看就是個體重計,我像這不僅僅是對公司而已,也是同時審視自身是否具有足夠的價值。
最後很感謝尼莫、廖總的熱心與好意,尼莫常常定期舉辦投資講座,就像尼莫說的主動的因果論,他是在散播"因"的種子,或許幾年後會得不錯的回饋,但我想最重要的都還是願意分享的初心,真的非常謝謝尼莫和廖總的分享。
感覺投資也是依樣,想要有成果豐盛的”果”也必須自己好好的去栽培”因”的種子啊。
(10)
Grace Chang
尼莫演講摘要
參加績優股夢想家FB社團6年多以來,首次參加實體聚會,很開心見到尼莫及諸多社友們。感謝尼莫舉辦公益演講,慷慨分享自身投資思維及流程。
一直以來就覺得,投資不是件簡單的事,是一場修鍊的過程。從尼莫演講中,了解及學習到尼莫修鍊成為投資達人的過程及方法,充分映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成功絕非一朝一夕可及。我覺得尼莫之所以擁有優異的投資績效,在於「具備清楚核心思想、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強大的自律力及執行力」,完全實踐『刻意練習』精神。尼莫就像是個獵人一樣,清楚知道自己要的獵物是什麼,平日做好萬全的準備,機會一到便將獵物手到擒來,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尼莫強調投資修鍊首重「財報閱讀力」、「商業企管知識」等務實基本功,加上不斷進修增強功力,如:「反覆閱讀咀嚼經典書籍」、「建立自身核心思想及投資SOP」、「提升企業內在價值估值能力」、「撰寫投資筆記,從試誤中不斷調整修正投資SOP」、「向大師或達人請益學習」等。除紮實的基本功外,尼莫提出「互惠分享」理念,建議閱讀《當和尚遇上鑽石》一書,於日常生活持續種下善種子,實踐「利人便是利己」之善循環。最後,尼莫呼籲「實際行動及建立好習慣」的重要性,切莫讓投資信念流於空談。
尼莫的務實態度及善種子理念著實值得學習。再次謝謝尼莫舉辦免費演講,期盼下次的投資聚會。我將尼莫當天演講簡報內容整理成Word檔,分享給社友們參考,祝福社友們投資順利。
太棒了,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