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光洋科舊事 20240430

先講結論:當專業的人講錯專業的時後,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這個人不夠專業,第二是這個人故意不專業。

 

2016年時在前東家高雄分行任職企金業務,那時剛好負責光洋科。

 

光洋科事件[表面上]的起點是2016.3.31,公司在當天召開記者會(重大訊息說明會)說明2015年財報有兩個爆點,第一是員工舞弊盜賣450公斤黃金造成5.1億損失,第二是因貴金屬在2015年跌價造成當年度認列6.1億存貨跌價損失。

 

往來銀行當然馬上炸鍋,除了媒體報導之外也約訪公司試圖了解內情,但基本上所獲有限。以光洋科的業務屬性而言,存貨跌價損失在所難免,但盜賣黃金損失實在很匪夷所思。

 

光洋科有數筆聯貸案,主辦行是國內兩個本土大行。光洋科剛財爆時兩大行沒有針對財爆特別說明或有所作為,過了一個月到五月初時,由於公司的會計師安永在5/9主動終止委任,5/10兩大行通知5/12號下午在光洋科召開銀行團會議。

 

公司在公告安永終止委任時有提到安永理由和公司說法如下,安永此時已經發現有五億元損失對不攏了。

11.最近二年度已申報或即將編製之財務報告是否曾經會計師調整或提出內部控制重大改進事項之建議:前任會計師於執行105Q1財務報表核閱外勤期間,獲告知本公司於原編製104年度財務報表並未含計及揭露本公司與豐業銀行已存在及往來之帳戶,且未能具體說明且提供完整之相關交易流程、明細及影響金額以供查核驗證,再於10556日下午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本公司原編製之104年度財務報表有估計損失及未入帳負債約新台幣5億元需再補估計入帳之情事,但本公司亦未能具體說明交易之背景及其影響。

12.公司對上開調整或建議事項有無不同意見(若有不同意見,請詳細說明每一事項之性質、公司原處理方法與最後處理結果暨繼任會計師對各該事項之書面意見):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事項,本公司必須澄清,在該事務所查核期間,確已盡力提供相關資料,並就其提問作有說明,並無所指未做具體說明情事。

 

5/12會議召開時公司方出席人員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李賀和財務長陳裕明,銀行團方面兩個主辦行都有協理級主管從台北下來開會,其他就是各銀行出席代表,印象中加起來四五十人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的。

 

公司在會上主要說明黃金被盜賣的事情以及和安永的爭議內容,這次透漏的內容比過去一個月單獨拜訪或打電話溝通時掌握的訊息多了許多,不僅完整說明貴金屬交易流程和盜賣者操作時用了哪些漏洞和時間差,也帶過一些帳務處理說明和安永的五億元損失爭議原因。財務長陳裕明在這部份快速帶過,主要講被盜賣如何認損失、2015年存貨跌價損失、和豐業銀行爭議(因盜賣交易就是透過豐業銀行,故講這塊時和盜賣綁在一起講)。後來回想起來,一次講數筆交易看起來像是要充分說明但更多的是要魚目混珠,畢竟會記帳這種事情,非科班出身沒有一定靈敏度,少有人能在當下聽到就抓出貓膩。

 

本科唸會計又待過四大的尼莫在帳務處理這段特別認真聽,邊聽就邊根據公司所述的交易和帳務過程把分錄(大概四五筆)寫下來,寫完就發現根據公司所述記帳財報不會平,還真的少列5億元損失,當下馬上就舉手提出這個地方有問題,那時財務長已經報告到下一張投影片了。

 

財務長看到尼莫發問舉手有點錯愕但還是禮貌性的詢問有什麼問題,尼莫直接說[根據財務長剛剛說明的交易程序,你的帳不會平,還少5億損失],結果財務長還沒回話,主辦行當中某間台北下來的大主管就說[這是會計問題,公司已經說了會找新任會計師處理,我們是銀行團,不是會計師,銀行沒有這種專業,你不要亂評論]。

 

尼莫那時年輕氣盛,聽到主辦行這樣講就直接回覆[我不知道貴銀行有沒有會計專業,我是台大會計系畢業,也待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還是有點把握。公司剛剛說明地帳務程序真的有地方怪怪的,是不是先讓我把問題講完整一點再請公司回覆]。

 

說完,尼莫也不等主辦行回話,就直接走到會議室前方白板,把自己記錄下來的分錄抄在白板上,然後說明分錄之間該怎麼對沖和結轉就可以簡單抓出來有5億元損失不知去向。

 

木已成舟,主辦行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請公司回覆,意外的是陳李賀和陳裕明都無法當下回覆這個問題,公司不知是無意還是刻意,現場只有財務部人員沒有會計部人員可以補充,磨了幾分鐘後為了讓會議繼續進行,這個提問就只能先擱置待公司會後確認後回覆。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隔天5/13一早,陳李賀和陳裕明就到台南地檢署自首說他們從2012年開始就在公司做假帳,光洋科管理層舞弊案自此被揭穿,馬堅勇博士臨危受命出來領導公司

 

針對這件事情,一起去開會的同事說尼莫的提問是壓垮陳李賀的最後一根稻草,尼莫對這種說法不置可否,畢竟安永已經提出有少認列5億損失只是公司那幾天還不承認而已,但終究紙是包不住火的,陳李賀和陳裕明心中有數,在與銀行團溝通不順之後選擇5/13自首面對。

 

回想起這件事情主要是因為前幾天在思考聯亞光電財務長闡述閒置產能損失時,腦海裡一直記得曾經也有這樣聽財務長講會計但講錯的印象,今天才想起來在光洋科碰到過,但兩者同質之處也就僅在財務長有口誤這點而已,除此之外完全是不同事件。

 

總之,要記得,當專業的人講錯專業的時後,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這個人不夠專業,第二是這個人故意不專業。

閱讀更多 »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淺談聯亞光電3081的[閒置產能損失]20240428

前幾天3081跌停,看新聞是1Q24毛利率暴跌之故,新聞寫公司法說會有提到部分原因是受[閒置產能損失]影響,很少聽到這個名詞就研究了一下,意外的是越去了解就越不了解。

 

4/24凱基線上法說會過了來不及聽,公司也尚未更新到網站上,目前網站上只能聽到2023072620240131這兩場,20230726這場沒提到閒置產能損失,20240131這場在提問時有兩段提到,第一段在約8分鐘時,第二段在約17分鐘時,彙總兩段對談如下。

 

法說8分鐘時

提問者:那現在線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說,第四季毛利率是有提列閒置產能損失的狀況嗎,大約提列多少?

財務長:好的,我們第四季還是有提列閒置產能損失,可是大家可能記得第三季我們額外提列了大概3600萬的閒置產能損失,那時候也告訴大家說只要這個存貨能夠順利的賣出,這一部分提列的金額它是會回沖回來的,那因為第四季有93%第三季末的存貨已經全部售出,所以我們等於3600萬已經沖回了92%,所以第四季雖然又提列了大概新提列了3400萬,可是一來一回以後已經把這個閒置產能損失的影響完全消除掉了,接下來幾季我們就算是繼續提列閒置產能損失,只要這個存貨能夠按照這種節奏持續賣出,對我們的財報就不會再有什麼影響了,因為這個26%算是回復到正常的水準,那到最後一季提列閒置產能損失的時候,毛利可能會額外增加,因為它又認列了上一次,上一季都提列的閒置產能損失回沖。

 

法說17分鐘時

提問者:請問最後一季提列產能損失估計會落在哪一季?

財務長:這個其實現在可能沒有辦法提供這麼精確的數字,我們到去年1112月其實已經在可以不用提列的邊緣了,因為我們公司向來財務的這些處理都非常保守。就像我剛剛講的目前其實只要我們按照我們自己的預估大部分的存貨都能在下一季售出,這個閒置產能損失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並不大,所以我們如果在營業額沒有大幅度的回升之前我們可能還會持續再提列,這是目前的計畫。

 

這兩段看得尼莫霧颯颯,故在粉專貼文

[一定是尼莫才疏學淺,聯亞光電法說會這段內容聽了數次還是不明白公司說的[提列產能閒置損失]是怎麼一回事,因為財報上完全沒有[產能閒置損失]這項科目和數字,應該是公司自創的說法,聽起來像是內部成本結轉過程中的一部分,涉及到當期與前期折舊費用、存貨入帳成本、銷貨成本這幾個科目之間的互沖,但互沖的邏輯聽起來有點怪,從1Q24爆降的毛利率倒推也不易自圓其說,頗為玄妙。]

 

後來財報狗的SKY回覆打臉尼莫財報沒看仔細,公司財報附註裡面有[閒置產能損失]這個細項,就放在重要會計科目說明的存貨部分項下。

 

4Q23財報存貨明細

 

3Q23財報存貨明細

 

如上,公司帳列的閒置產能損失餘額從3Q236796萬增加到4Q2310391萬,淨增加3595萬。(數字部分財務長應該有口誤,財報顯示第三季閒置產能損失是6796萬,但財務長說3600萬)

 

問題來了,4Q23閒置產能損失淨增加3595萬跟財務長20240131法說會說法[我們第四季還是有提列閒置產能損失,可是大家可能記得第三季我們額外提列了大概3600萬的閒置產能損失,那時候也告訴大家說只要這個存貨能夠順利的賣出,這一部分提列的金額它是會回沖回來的,那因為第四季有93%第三季末的存貨已經全部售出,所以我們等於3600萬已經沖回了92%,所以第四季雖然又提列了大概新提列了3400萬,可是一來一回以後已經把這個閒置產能損失的影響完全消除掉了]不符合,不僅不像財務長說的那樣沖回92%,金額還持續增加,不知財務長所說[一來一回以後已經把這個閒置產能損失的影響完全消除掉了]是指消除掉什麼影響?4Q23的毛利率雖然看似比3Q23回升,但4Q2326%毛利率依然比疫情前40%+甚至50%+毛利率跌很多。

 

簡單講就是財報上閒置產能損失淨增加明白的告訴我們閒置產能損失沒有因為存貨在期後出售回沖但是財務長說已經沖回了92%,怎麼回事?

 

尼莫不知道,很有可能是尼莫不學無術程度不夠誤判、也有可能是財務長口誤說錯、應該不太可能是財務長在法說會刻意誤答誤導提問者、也應該更不可能是財報編錯了,但認為公司或財務長有需要進一步澄清這個說法,畢竟財報4Q23財報呈現出來的數字和財務長口述的內容兜不攏是事實。


就會計層面來理解。

 

聯亞是上櫃公司適用IFRS,根據IAS2閒置產能損失應該在損失當期就當成費用認列在銷貨成本當中,因為並沒有將閒置產能損失(本質上是根據標準設算成本攤銷不完的折舊費用)分攤在存貨中而是認列在當期銷貨成本,後續存貨的出售或再評價不會影響到前期認列的閒置產能損失,相關規定可詳以下IAS2規定。

 

IAS2之前,聯亞的存貨應是適用十號公報,根據十號公報精神,聯亞的閒置產能成本(十號公報用"成本"這兩個字而非"損失")也是要在當期就認列為銷貨成本才對,觀念可詳以下今周刊在20081211十號公報要開始採用前的報導文章部分內容:

 

[至於這次的十號公報,主要規範對象是存貨。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琬琬指出,這次的修改有四項主要差異,包括「閒置產能的成本不能當成存貨成本」、「存貨評價由成本和市價孰低法改為成本和淨變現價值,同時刪除總額存貨比較法」、「存貨成本計算禁用後進先出法」,以及「財報的揭露和分類將和過去不同」。

四個差異中,對上市櫃公司衝擊最大的是前二項,尤其是閒置產能的成本從存貨成本改為銷貨成本,對公司的毛利率影響十分劇烈,而刪除全體存貨比較法的規定,也讓企業無法藉由不同存貨間產生盈虧互抵的效果。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江美艷指出,一般存貨的成本結構包括人工、原料和製造費用,過去的習慣是將折舊等固定製造費用攤銷到實際生產的產品,也因此如果產能偏低,存貨金額也跟著上升,但目前新公報規定,固定製造費用應按設備的「正常產能」分攤,因產量較低或設備閒置導致之未分攤費用,應在當期認列為銷貨成本。

換句話說,不必等到存貨賣掉,經營效率太低的公司,閒置的費用就會在當期認列為銷貨成本,影響所及,就是毛利率立刻下滑,進一步打壓公司股價。此外,林琬琬表示,重工業或景氣循環性的產業,因為淡旺季明顯,在減產時容易出現閒置情形,財報受到的衝擊也是投資人必須留意的地方。]

 

所以,什麼是閒置產能損失?簡單講就是企業在生意差產線稼動率低的時後產量無法分攤的固定製造費用(通常絕大多數是折舊費用)。

 

這是什麼意思?來上一下會計課。

 

會計的存貨成本包含直接原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製造費用有固定製造費用和變動製造費用。固定製造費用一般而言最主要都是折舊費用。固定製造費用佔總存貨成本比重依產業別有很大差異,從個位數幾%到超過50%都有可能,像聯亞的業態就是幾十%超高的那種。

 

IAS2和十號公報實施之前,企業都是將固定製造費用全數分攤到存貨成本當中,但這容易造成企業報告出來的損益狀況和實際的經營狀況有時間落差,為什麼?

 

生意正常時,產量也正常,這時候企業的固定製造費用轉到存貨成本時也比較符合企業正常的成本結構,在出售時的毛利和毛利率也都是會是正常水平。

 

但生意差的時後,產量下滑,固定製造費用分攤到存貨時,因為存貨數量下滑,平均每單位存貨分攤到的固定製造費用變高,這時候存貨的成本會比正常高,按照正常價格出售時毛利和毛利率會比較差,常聽到稼動率影響毛利率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

 

但由於台灣上市櫃公司多數是製造型企業,從接單生產到出售需要一段時間,故實際狀況時常都是這一季出售的是上一季生產和結算成本的存貨,而這季生產和結算成本的存貨在下一季出售。

 

業績平穩時不打緊,但若業績起伏很大時會如何?

 

比方上季業績平穩但這季銷貨數量突然掉很多(假設ASP沒掉),在結算財報時,由於這季出售的存貨(會結轉成這季的銷貨成本)是上季生產的,那時候產量高平均成本較低,故雖然這季營收差但毛利率會持平。然而,出來外面混,遲早要還的,下一季如果業績又回到正常數量,這時候由於下季出售的存貨是在這季生產的,這季產量低平均成本高,故下季就會產生營收回復正常但毛利大下滑的情形。

 

簡單講,上季、這季、下季這三個連續季度只有這季業績差,其他兩季平穩,但過往因為存貨結轉到銷貨成本的時間差異,會造成上季財報表達經營成果與實際狀況相符、這季高估、下季低估的情況。

 

舉例,假設甲公司每季固定製造費用100萬元,近幾季生產和銷售數量以及對應分攤的固定製造費用計算如下:

 

上上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

 

上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銷售100萬個(上上季生產的),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100萬。

 

這季 生產8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25元),銷售80萬個(上季生產的),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80萬。

 

下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銷售100萬個(80萬個上季生產,20萬個當季生產),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120萬(80x1.2520x1)。

 

如上,固定製造費用其實每期都是100萬,但從前的做法讓這季業績差時少分攤了20萬的固定製造費用,但這20萬沒有消失,只是轉到下季去了,下季業績明明回到常軌卻要多負擔20萬的固定製造費用,這會大幅讓季度之間的損益失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十號公報和IAS2對於就推出了閒置產能損失這項新觀念,怎麼做?簡單講就是設算標準製造費用。

 

以上面這個例子而言,引用十號公報和IAS2的閒置產能損失觀念,要先假設甲公司每季固定製造費用100萬元,每季正常產量100萬個,單位產量標準分攤固定製造費用1元。這時候近幾季生產和銷售數量以及對應分攤的固定製造費用計算如下:

 

上上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

上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銷售100萬個,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100萬。

這季 生產8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銷售80萬個,銷貨部分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80萬。但因為這個月生產的80萬個依照標準成本設算只分攤了80萬的固定製造費用,總固定製造費用100萬扣掉這80萬還剩下20萬,十號公報以及IAS2就將這20萬稱為[閒置產能損失]。由於這20萬閒置產能損失是在這季發生的,新的會計觀念認為反應在這季的損益才最合適,故此時會將這20萬的閒置產能損失直接轉到這季的銷貨成本當中當成加項,這會造成當季毛利和毛利率下跌。說細一點就是固定製造費用會先轉列為閒置產能損失,然後再將閒置產能損失轉列為銷貨成本的一部分。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這季產量不足沒分攤掉的20萬閒置產能損失在這季就認掉了,財報出來就是這季業績差且毛利大幅下滑,但這季末的存貨帳面成本都是依照正常標準成本設算的,故下季只要正常營運,下季的毛利和毛利率就會回到正常。

 

這邊要特別說明,既然這季末存貨帳面成本已依照正常標準成本設算分攤固定製造費用,沒有將這季的20萬閒置產能損失分攤到其中,下季在出售這些存貨時,就是把這些存貨依照帳面價值轉入下季的銷貨成本即可,不會沖回任何這季已認列的20萬閒置產能損失(因為原本這季末的存貨帳面價值和閒置產能損失就沒有關係)。若下季產量仍低於正常產能以致又產生閒置產能損失,此時再依據下季的實際產量和規劃產量差異來提列下季的閒置產能損失即可,與這季已提列的閒置產能損失和這季末的存貨帳面成本也沒關係。

 

另外補充說明,根據查詢到十號公報或是IAS2關於閒置產能損失的案例,都只提到過如何設算這個數字和設算後就是直接進入銷貨成本在當期認列,沒有任何案例提到閒置產能損失有期後回沖或是再評價的情形,尼莫認知是原本就應該這樣,畢竟閒置產能已經發生就發生了不可逆,跟存貨評價損失有機會回升不同。

 

總之結果就是這季雖然銷售數量大幅下滑,但是轉列到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還是100萬元(80萬元來自於存貨結轉,20萬元來自於閒置產能損失)。

 

下季 生產100萬個(平均每個分攤製造費用1元),銷售100萬個(80萬個上季製造,20萬個當季製造),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100萬(80x120x1)。

 

如上,無論每月實際產量如何,在新的會計處理方式之下,每月轉入銷貨成本的固定製造費用都是100萬,十號公報和IAS2中[閒置產能損失]的作法很大程度內解決了固定製造費用分攤到存貨結轉到銷貨成本的時間差異造成季度損益失真的情況。

 

講到這邊關於[閒置產能損失]的會計課就上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讓我們回頭用這些觀念來理解財務長在說什麼,重貼20240131法說8分鐘時對談如下:

 

法說8分鐘時…

提問者:那現在線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說,第四季毛利率是有提列閒置產能損失的狀況嗎,大約提列多少?

財務長:好的,我們第四季還是有提列閒置產能損失,可是大家可能記得第三季我們額外提列了大概3600萬的閒置產能損失,那時候也告訴大家說只要這個存貨能夠順利的賣出,這一部分提列的金額它是會回沖回來的,那因為第四季有93%第三季末的存貨已經全部售出,所以我們等於3600萬已經沖回了92%,所以第四季雖然又提列了大概新提列了3400萬,可是一來一回以後已經把這個閒置產能損失的影響完全消除掉了,接下來幾季我們就算是繼續提列閒置產能損失,只要這個存貨能夠按照這種節奏持續賣出,對我們的財報就不會再有什麼影響了,因為這個26%算是回復到正常的水準,那到最後一季提列閒置產能損失的時候,毛利可能會額外增加,因為它又認列了上一次,上一季都提列的閒置產能損失回沖。

 

如上,根據財務長所說,他應該是認為3Q23季末存貨帳面價值有包含3600萬的閒置產能損失,這樣在4Q23出售時才會[回沖回來],也因為有回沖回來,所以就算4Q23有新提閒置產能損失也能[一來一回以後已經把這個閒置產能損失的影響完全消除掉],但這種認知跟尼莫花了兩天研究十號公報和IAS2當中對於閒置產能損失的會計處理方式有很大差異,公司後續公布的4Q23財報中閒置產能損失金額淨增加3595萬也不支持財務長的論述。

 

其他補充說明

 

雖然高度懷疑財務長對閒置產能損失回沖的說法有問題,但還是沒有很篤定。

原因之一是自己遠離會計審計實務已久遠,對現行實務做法的確沒能完全掌握,故的確有可能是自己無知誤判;

原因之二是公司管理層和董事層會計背景堅強,應該不會連這種基礎知識都誤判,關鍵人物有二,其一是董事兼財務長楊吉裕(JERRY)先生會計師高考及格也是CFA(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其二是獨董王金來先生在會計師界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

 

結論

1.      希望能看到公司對財務長所述之[閒置產能損失回沖]有進一步說明。

2.      若的確存在閒置產能損失回沖這種會計處理程序,尼莫會更新文章內容完整說明自己為何會誤判和被打臉以示正聽。

3.      若的確不存在[閒置產能損失回沖]這種會計處理程序,

財務長為何從去年3Q23就不斷用這個理由跟市場溝通?

獨董和審計委員會為何沒有發現財務長提供錯誤解讀給市場?

市場上COVER聯亞的券商不少間,外資和本土都有,公司從去年第三季開始就對外用[閒置產能損失回沖]來說明營收差稼動率低毛利下滑,為何沒有分析師質疑過不存在回沖這件事情?是分析師都不懂會計?或是分析師懂會計但不想得罪公司只好裝不懂?

 

===

 

延伸討論,不是只有4Q23的[閒置產能損失]數字兜不攏,1Q24的閒置產能損失一樣很妙。

 

先複習20240131法說會17分鐘時提問…

提問者:請問最後一季提列產能損失估計會落在哪一季?

財務長:這個其實現在可能沒有辦法提供這麼精確的數字,我們到去年1112月其實已經在可以不用提列的邊緣了,因為我們公司向來財務的這些處理都非常保守。就像我剛剛講的目前其實只要我們按照我們自己的預估大部分的存貨都能在下一季售出,這個閒置產能損失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並不大,所以我們如果在營業額沒有大幅度的回升之前我們可能還會持續再提列,這是目前的計畫。

 

聯亞231112月營收分別是1.05E1.1E,有聽到這場法說會內容的人可能會判斷月營收大概1.05E~1.1E就可能不用提,結果公司在1Q24營收3.24E(平均1.08E,就那麼剛好是去年11月和12月平均)的情況下提了三四千萬的閒置產能損失。

 

經濟日報20240425報導…

[聯亞第1季季營收達3.24億元,季增9.1%,年減1%;稅後淨損4,000萬元,每股淨損為0.44元,較去年第4季每股淨損0.34元、去年同期每股淨損0.33元擴大,主要因持續提列閒置產能損失。…針對近期持續提列閒置產能損失,楊吉裕回應,去年第3季起就開始提列,主要基於保守的會計原則,未來若營收沒有明顯提升,仍將持續提列。以目前營運表現來看,若每季營收約3億元,約會提列3,000萬元至4,200萬元閒置產能損失,未來若營收回升,產品銷售後可認列的毛利則會增加。]

 

不過這很難說財務長說錯什麼,畢竟雖然財務長說了[我們到去年1112月其實已經在可以不用提列的邊緣了],但他最後也說了[我們如果在營業額沒有大幅度的回升之前我們可能還會持續再提列],聽到的人要把哪部分當真或是怎麼畫重點就憑各自的造化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