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投資體悟by績優股夢想家張大

張大年齡30左右,有法人背景算是投資業內出身,他的感想尼莫都還蠻認同,就借來跟粉絲們分享囉~

==========
 
最近比較閒,來寫點投資感想好了


隨著投資的經驗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相信幾個東西。
 

1. 價值投資不是買好公司或長期持有
 

很多人認為價值投資就是買好公司或是Buy & hold,但這是非常有誤導性的說法,嚴格來說價值投資重點只有價值與價格,其他部分都只是讓價格往價值趨同的手段或在不確定環境下保護自己的方式。
 

為何要長期持有?因為你不確定何時股價會反應、擇時很困難,所以選擇在低估的時候買入,等待價格往價值靠攏。
 

為何要關注競爭優勢、roeroic?因為你不確定會持有多久,你希望時間做你的朋友,而非敵人。
 

為何要關注催化因素?因為你希望價值跟價格能更快的趨同,藉此放大年化報酬率。
 

所以價值投資的本質只有一個,價值與價格,其他都只是讓這兩者趨同的手段或是在不確定環境下保護自己的方式。
 

2.抱持長期觀點是非常有優勢的能力,但不代表你需要長期持有
 

這是我進入業界感受最深的東西,很多時候長官可以理解你的邏輯,也認同你的看法正確,但市場上其他人就是沒有發現,既然如此何必急著買入?有時去思考大家關注的數據和重心是什麼,何時這項數據會改善,在這之前早一點點買入即可。也就是你可以抱持著長期觀點,但不代表你需要長期持有。當然不是每一個機會都能這樣做,但如果市場給你機會,為何不利用呢?
 

3.無論量化策略或質化分析,本質上都是在捕捉無效率性、提供流動性、或更好的處理資訊。
 

我最近其實花很多時間在學習量化的東西,甚至有人覺得我有點走歪,怎麼敢說自己是價值投資者呢?其實我現在也比較少說自己是價值投資人,我都會說自己是價值傾向的實證主義者,因為價值投資只是一種賺取Alpha的手段,只是剛好這是最好學習的一種方式,不代表其他方式沒有效。
 

主動投資的本質就是在賺取超額報酬,而超額報酬是個零和遊戲。所以無論透過什麼方法在次級市場主動投資,本質上都是在捕捉無效率性、提供流動性或在信息取得、處理上優於其他人。
 

先來討論資訊取得,要在資訊取得永遠比別人還要快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優勢來源,但業界的肯定都知道整個大中華區機構法人幾乎都是這樣做,很主要的原因是交易對手有很大一部分是散戶,這些人是資訊的最外緣,所以在市場結構散戶占比高的市場中,機構法人可以從這群資訊外圍的人賺取超額報酬。(這也是為何大多數優秀投資人都推薦一般人購買指數的原因。)
 

而資訊處理是個十分競爭的領域,但我認為仍然提供充分訓練且聰明的人足夠多的優勢,例如最近很多機構都在嘗試性的引入機器學習,希望能找尋一些有預測能力的Feature。或者傳統產業研究上,深入研究產業資訊、結合多種資訊源,例如上下游資訊、同業資訊、總經資訊......做出判斷,但這些東西對一般人來說都太過複雜或成本高昂。對一般人來說,理解會計制度、抱持長期觀點可能是最容易取得的資訊處理優勢,會計部分我留在下一點說明。
 

提供流動性主要是market maker的獲利方式,這部分我認為最有趣的是直覺來說投資上交易的買方與賣方一定會有人吃虧,但因為market maker是用套利來思考訂價,而一般投資人是用期望值來思考訂價,結果雙方都有可能賺錢,這部分跟一般人比較沒關係,跳過。
 

最後是無效率性,這才是所有人應該專注的領域,了解什麼時候股價跟價值會偏離或造成訊息反應不完全,原因可能來自於心理學因素、機構內規、法規限制、稅務因素......
 

4.會計價值從來都不等於經濟價值,也永遠不會等於經濟價值
 

企業的價值就像是一條變形蟲,會計制度就像是找出最適合它的正方形,把它框起來,中間永遠會有誤差的地方,而有的時候,這個誤差就會大到有投資機會。
 

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因為大多數人都是盯著會計在思考,但其實很多造成市場反應劇烈的東西,可以說完全不影響經濟實質! 這部分請諒我不多說,這可以說是我的吃飯工具了XD
 

但我想說的是,會計本來就無法精準描述經濟價值,對我來說理解會計制度不是讓你更好的推導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利潤,而是讓你可以結合其他資訊,自己反推出企業的經濟本質是什麼。當然推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利潤很多時候也是很大的優勢,但我認為這項優勢長期來說可能只存在於較不成熟的市場,而且這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