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會計全修班」上課心得雜感by米Sir from績優股夢想家

績優股夢想家的米兄聽了尼莫的推薦後去上了會計課程的心得文,尼莫見過米兄,是個退休但還不算老的台商朋友,但都五六十歲的人了還有這樣的學習精神真的讓人動容

一直鼓吹想掌握真正估價技能的投資朋友去學初會,因為少了這個基礎財報就看不深,更無法做估值模型預測未來營運概況。

以下為原文~
==========


190630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會計全修班」上課心得雜感

看著尼莫大和板上神人前輩們歷來聲聲懇切地提倡大家回過頭來把初會學好,我終於在去年年底報名了文大推廣教育部的「會計全修班 – 從入門到實務」。週間一、三晚上7點上課到10點,每次3小時,18次總共54小時。

老師侯秉忠,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會計商學碩士,過去在產業界擔任過上市櫃公司會計部副理、管理處處長、總管理處處經理兼董事長特助、財務長,有相當實務經驗,上課總能隨著課程進度舉出一個個不同的例子,來說明規則理論的由來和歷史,不會枯燥打瞌睡。

自己是文學院畢業的,雖在學校修過初會 (忘記甚麼原因去修的),但當初沒目標沒方法,不知為何而修,Pass就忘了,完全沒有在心中留下甚麼。但這次約兩個月的課程下來,侯老師就是可以讓我真的從頭到尾聽懂他的邏輯,不用死記活背。

自己過去買股票,不論是聽來的明牌,或是看書中的財務比率在財報狗選股,就算再加上把Google得到的新聞全部讀熟,仍有相當的不踏實感,總是覺得像拿錢給人去玩、賭一個自己很不了解的個股、公司、未來,賭贏是運氣,賭輸算自己倒楣。

但在上這課程時,就很明顯感受到以前不瞭解的片段資訊慢慢地串連,漸漸有個整體的雛型,譬如彌補虧損可以由法定盈餘公積、資本公積和股本而來,或像營建公司過去可以用2種方式認列營收、現在IFRS後除非是完整客製化否則只能用全部完工法等。

老師發了2本講義,一個講財報基本概念、科目,在課本前教,算暖身,也補課本的不足;一個講加值型營業稅;此外基本上是照著課本順序來的。上課會送「會計學」課本,只有一冊,作者是2位台大會計系教授杜榮瑞、蔡彥卿,加上台大國企系林修葳教授、台北大學會計系薛富井教授合撰的。但沒附習題解答,要自己買。

課程進行的邏輯約略如下:

# 從交易變成分錄,再到日記簿、分類帳、試算表,再導出綜合損益表、權益變動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

# 會計恆等式如何演變成借貸法則,收益費損怎麼和權益相連,就不用背誦。

# 從B/S最左上的科目現金開始,應收款項、存貨、不動產廠房設備、無形資產、其他資產,到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其他權益、庫藏股,都有按課本順序講解到。除了投資,時間不夠沒講,這很可惜。

# 有談到如何從B/S的調整來找到錢。

#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 到國際會計準則(IFRS)的演變、最新狀況,讓我們並非待在業界的投資人也能了解過去投資書籍寫的,現在變成甚麼模樣。譬如「其它綜合損益」科目加在損益表後面,變成「綜合損益表」。

自己以前作生意虧過大錢,現在投資變得比較保守,常覺得沒把投資搞很懂、學得很扎實前,不要集中、砸大錢、亂投資,小買小賣即可。或買0050、0056、Vanguard型ETF、台積電,想要獲得多於這些報酬的超額利潤,我現在覺得學好初會是必經的第一步。更遺憾當年作生意大虧損前,以為會作業務就好,沒認真學好商業的道理 - 初會。

在板上看到有人提到:會計是商業的語言,(財報內的)數字則是公司努力的歷史成果。誠哉斯言!越學習,越會覺得會計、財報的深奧與己身的不足。

因身體出狀況住院開刀,目前只上完課程,未能抽出時間把課本讀熟,會把這任務當成接下來兩個月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