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庫存,我們在分析企業時會這樣看。
1. 庫存取決於企業的業務型態、營運週期、以及經營策略。
2. 不同產業的企業,經營時庫存產生的原因和備庫存的邏輯不同,不宜互相比較。比方建設公司和製造業的庫存就完全不同,金融業帳面上甚至沒有[庫存](其實銀行有,比方放不出去的爛頭寸,但財報上不叫庫存)。
3. 每個產業有其營運週期,簡單想就是有淡旺季,故在一年的每一季之間,時常庫存也會有相當大的變化,這時候要跟前幾年的變化趨勢比較,才比較知道是否合情合理。
4. 企業本身也有其備庫存的策略,有些企業會預判行情,有時候會多備一些,有時候少備一些。但也不是每間企業都會這樣做,有些就比較保守,純粹看未來接單狀況配置存貨,有的就比較積極,會想把握行情,但最終有沒有多賺錢也不好說。這還只是原物料價格這個因素,企業的庫存更多時候是因為客戶下單情形轉變而有所影響,但實際原因也有多種可能,比方說某公司庫存增加,這有可能是找到新客戶要多備庫存,也有可能是既有客戶拉貨不順。
5. 故實際拆解分析庫存時還會拆解到原料、在製品、 製成品的金額來比較,每項數字變動背後的意義不同。
所以,怎麼應對庫存議題?
就小弟本身,不會特別去分析所有公司的庫存水位, 然後從中尋找機會。原因在於春江水暖鴨先知, 通常一定規模且市場關注度高的企業,其實在財報出來前,業內( 業內意旨該產業內和投資圈)人士都早就知道會有什麼情況, 股價也已經price-in了。那我們能做什麼?
以台灣的出口型製造業而言,比起關注公司的庫存, 下游客戶的庫存數字更重要, 因為這才能反應公司未來幾季的營收狀況。
除了往下游看,也會往上游打聽, 上游的關鍵零組件或材料的供應商或是包材廠商提供的數據都很有參 考性。比方包材廠商,通常企業庫存要出倉庫前才會叫包材, 故企業核心包材廠的出貨數量跟企業未來一季的營收會高度相關。 但這種作法需要在產業內有很多聯結,多數人做不來。
總之,對價值投資人而言,庫存議題是case by case, 庫存絕對數字或天數的增加或減少都不宜簡單判斷是好是壞, 要用上面技巧挖掘額外資訊並且深入拆解後才能給出答案, 而且通常也只能得到模糊的答案。價值投資人努力在尋找或是創造[ 優勢],比方對於庫存, 就是我們追求對企業庫存變化的理解要比別人深或是即將變化的預判 要比別人準確,唯有做到這種程度,我們才會稍微比較有信心的說[ 我對這間公司的內在價值掌握得比市場大多數人好]
所以,怎麼應對庫存議題?
就小弟本身,不會特別去分析所有公司的庫存水位,
以台灣的出口型製造業而言,比起關注公司的庫存,
除了往下游看,也會往上游打聽,
總之,對價值投資人而言,庫存議題是case by case,
(原先是2022年11月回復某周刊記者對於如何解讀第三季財報庫存的回覆,記者看完回覆後決定取消原本設定的主題)
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