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論下一個成功

轉載朋友分享的文章,原文應出自內地某大師,但爬文找不到出處,標題是尼莫下的。

=====

今天我們講成功,尤其是下一個成功。

成功極難,但下一個成功最難。所以成功者注定失敗,無論人還是組織,基業長青是偶然。

下一個成功最難,因為成功指的就是環境選擇了的那些成功者,問題是環境會變,而成功者幾乎注定跟不上環境變化,他們向以前的環境過度優化。

先說環境為什麽選擇某個成功者?從事後看來,總是因為成功者最好地適應了環境。

格魯夫的原則 Vs 喬布斯的顛覆

體會一下20年前的頂級商業智慧,來自英特爾傳奇總裁格魯夫。在他的名著《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他說,想要在那個時代出頭,必須做到下面三點:

1. 不要追求差異化,不要想著去造"更好電腦"--通往"更好電腦"的路上,處處都是先烈的屍體;

2. 搶跑,搶跑,搶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先發優勢至關重要,利潤屬於且只屬於先發者;

3. 按大規模生產預估產品可行的最低售價,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成本降到與之相符,一句話,血拼成本。

這是那個時代最適應環境的商業策略。格魯夫說,在IT企業從縱向一體化向橫向整合的戰略拐點發生之後,必須依靠上面三個原則才能制勝商場。

所謂縱向一體化,就是一家公司生產和提供所有的東西,從硬件到軟件到服務,都是自有的;所謂橫向整合,就是一家公司只生產自己最擅長的東西,而整合交給市場。前者的代表是當時的IBM,後者的代表是英特爾和微軟,個人電腦黃金時代的Wintel聯盟。


當時,格魯夫當然是對的。

他將這三原則用於分析離開蘋果的喬布斯:喬布斯犯下了追求差異化的錯誤、垂直一體化的錯誤、高成本的錯誤。

“毫無疑問,喬布斯是開創個人電腦行業的天才,然而……”格魯夫最後作評。

然而,格魯夫很快就不對了。

這本書出版後的第二年,喬布斯回歸破產邊緣的蘋果。蘋果從30億美元到今天逼向萬億美元市值的商業史詩就此開始。1997年,喬布斯提出口號: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我就是要差異化。從此開始一個一個地證偽格魯夫原則。

格魯夫說,不要差異化;喬布斯不理睬,think different;格魯夫說,先發吃肉,後發吃灰;喬布斯不理睬,偏要進熟到爛的市場,進一個,就顛覆一個。

商業智慧的保鮮期太短。成功者適應環境,但是環境會變,怎麽變則無法預知。

成功的悖論與解答

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不論何時何地,只有全力以赴才有成功的可能,這要求你不留任何余地。GE(通用電氣公司)當年的6個西格瑪管理原則,和今天人們常說的不留後路的創業者才是好創業者,都指向同一個策略:

思想上要全力以赴,操作上要不留余地。

做到這些不保證成功,但所有成功者都必須如此。然而,這同時埋下未來失敗的種子: 必須盡力向環境適應,但環境變化的時候就調整不過來。

換句話說就更明白:如果用數據訓練出來的模型向樣本數據過度擬合(over fit),則對樣本外數據越不適用,也就是對未來沒有預測能力。不盡力適應當下環境就無法成功,但極度適應當下環境就必然在環境變化中失敗。

這就是成功的悖論。

怎麽辦?

第一個辦法,能不能擺脫環境制約,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而是反過來影響甚至主導環境?

的確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被動適應環境,極少數企業和人能反過來影響環境,為時勢造英雄的常態偶爾注入英雄造時勢的篇章。但這種時候極少,也不可能持久。

人是富不過三代,組織尤其如此。因為統治世界的是負反饋,物極必反。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砍伐有時;建造有時,拆毀有時。正反饋偶爾有之,不能持久,要不然樹就長到天上去了。

第二個辦法,能不能打造學習型人格、組織,使得應環境而變,成為組織及其成員的基本特征?

聽上去很美。但向當前環境優化之所以如此堅硬,是因為它合理。你據此成功,你的客戶要求你繼續,你的員工能力、組織形態、價值觀,都據此構建。在風暴中邊航行邊修船,說說可以,做到的有幾個?

所以,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騰森在名著《創新者的窘境》中說到,優秀者(幾乎)注定失敗的原因就是他們優秀。 他們聽取客戶需求,優化管理流程,追逐最新的持續型(sustaining)技術,拒斥擾亂型(disruptive)技術,每一步都是在理性的當前環境下的最優選擇,直到環境劇變,災難降臨。

拆分組織,讓成功長出來

克里斯騰森所說的創新者悖論,其實是前面所說成功者悖論在技術變革這一層面的應用,要點如下:

1. 成功公司朝向現有客戶優化產品和流程,投入於持續型技術,對擾亂型技術沒有興趣,因為客戶沒有興趣。

2. 即使公司負責人重視擾亂型技術也沒有用,因為組織的資源配置是由流程決定的,而流程總會把資源從擾亂型技術這邊拿走,放到持續型技術那邊,客戶要求組織這樣做。

3. 應客戶需求優化流程,持續投入持續型技術,是優秀組織的特征,因其能力向現有的價值網絡優化。失敗和叠代學習則是擾亂型技術的本質。優秀公司不能也不應容忍在持續型技術上的失敗,因此也很難接受在擾亂型技術上的失敗。

所以,不是靠更好的管理,更勤奮的工作,更少地犯錯誤,就能避免組織衰敗。

怎麽辦?

克里斯騰森給出辦法:如果決策者想要投入擾亂型技術,那就要跟通常的做法相反,不是強扭牛頭,幻想能要求現有的市場、現有的組織能適應擾亂型技術,因為這不可能。決策者再重視也做不到,客戶不會接受,公司流程也不接受。

惟一的辦法是給擾亂型技術尋找與其匹配的市場和組織,必須主動分拆,把現金流業務與擾亂型技術帶來的業務切開,給後者充分賦權,獨立運營。

不要去幻想改造組織的文化,可能做的是改造組織的結構。不要去追求新舊之間的合力,因為合力是幻覺,內耗是現實。探索未知世界與開墾已知世界的不能是同一夥人,不能用同一套邏輯,約束以同一套標準。

很顯然,探索與開墾之間這個分工,讓市場來做比在組織內部做要擅長得太多。這也是為什麽絕大多數新的成功者來自外部市場,而不是上一次成功者的內部。

市場以萬物為芻狗,毫不念舊。如果成功組織想要繼續成功,必須向市場學習,像其一樣行事。 上一次成功帶來的資源,人才、企業文化、財務資源,這些當中,財務資源要用足,其他則要盡可能切割,新歸新,舊歸舊。文化是剛性的,人可調整的空間是有限的,惟有金錢最可塑。

知易行難。所以騰訊居然能夠在QQ之後長出微信,值得再三致敬,所有組織的領導人都應該學習一下馬化騰怎麽對張小龍。

巴菲特說他惟一最擅長的就是資本配置,能從現金流拿出錢來,投到下一個交易、公司中去。巴菲特慈眉善目,卻是真正心狠手辣。世上有幾個巴菲特?那些極少數基業長青的公司,其掌門人會說,最重要的工作是財務資源配置,他們的工作跟巴菲特沒有本質區別。

好了,上面所有這些都講成功者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那對於那些還沒有成功的,這些有什麽啟發?

如果你想成為下一個成功者,最短的路是做現在的成功者認為毫無意義的事情,做那些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麽但沒有興趣過來掐死你的事。直到有一天,等他們很想來掐死你的時候,晚了,輪到你掐死他們了。

你怎樣獲得成功

上面所有這些都是從組織的角度來講的,那對於個人來說有什麽啟發?


三個啟發。

1. 永遠要對自己向當下環境過度優化保持警惕。

2. 警惕歸警惕,做事歸做事。你必須在自己選定的方向專心致志,全力以赴,最大限度適應你所選定的那個環境。因為惟有這樣,你才有成功的可能。

別人都不搏二兔,就你三心二意,你想成功是做夢。

3. 如果你幸而成功,你的人力資本會轉化為財務資本,然後你用財務資本作多元化投資。人力資本是剛性的,調整起來事倍功半,沒有人做得到像自己期望的那樣靈活。

你的人力資本最好繼續用來全身心擁抱你選定的方向;你的財務資本,也就是錢,那是真正的靈活(fungible),它沒有歷史包袱,用它來迎接環境變遷的挑戰,事半功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