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華杉:90%的人每天都在学习,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

 90%的人每天都在学习,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

我们个个都自称爱学习,却都没有学过怎么学习。

学习学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知识记忆;学习的关键是“知行合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学习上的毛病太多了,急需一部《学习学》。先学会如何学习,再开始学习。
接下来,我将分五个部分,讲解“学习学”,为你打开学习的“正确姿势”,希望你从此学习得“不亦说乎”。

这五个部分,分别是敬畏之心、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举一反三。

详解如下:

1

敬畏之心
首先,要有敬畏之心,而不可有“胜心”。

学习要信服老师,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你服谁,你就去学谁。不服,你不如不去。谁都不服?那你已经天下第一了,就不用学了。

我们从小就是在批判的文化中长大,而不是在学习的文化中长大。检阅一下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版的所有书籍,只要不是党中央的最新讲话,都要求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注意鉴别错误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三代人,我们浑身都充满了批判老师的战斗力,却不关注自己从老师这里能学到什么。

批判别人,并不能带来自己的进步。

你就照着老师说的,一点不打折的去行,在行的过程中体会,慢慢才能知,这在日本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里,称为“守、破、离”。

守:

守,就是一心遵从老师所教,守住招式,反复学和练,一招一式不离其基本的阶段。

破:

一招一式“守“好了,接下来才是“破”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打所学的概念,在试错中发挥自己的独创性的阶段。

离:

最后的“离”的阶段,就是在持续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的过程中,不知何时就从招式中脱离出来,总结出自己的独创性理论,逐步从老师所教的内容中离开的时期。

而人性的弱点,一是追新逐异,二是在意自己表现。很多人‘守”都没有“守”好,就不愿意照着老路走,不愿意跟着别人学。甚至有的人因为“守”不好,干脆自己搞一套,结果自欺欺人。

所以,一定要先敬畏老师,你先有了这个敬,你就会认真对待,认真地听。如果真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和我理解的不同怎么办?就把它放一边,把你的精力投入到认同的地方去学,才能真正学到。

2

切己体察
先是敬畏老师,认真听讲,听了之后要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去想。

学习最忌讳表面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但实际上却压根没听进去的情况。他向老师提问,是为了挑战老师,或“见知于人”,而不是为了切己体察、把自己不懂的事情弄明白。

“哎!我觉得今天那个地方老师讲得也不对嘛!”,一下课,他马上就揪着同学交流,让别人知道他的厉害。他辛辛苦苦上了一堂课,却没有马上把学到的东西切己体察、加以练习,而是跟同学高谈阔论,沾沾自喜。还没开始学呢,就想胜过老师,那怎么学得到呢?

这种“见知于人”的“揪错型学习”要不得。

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进步,不是为了胜过谁,更不是为了要“制”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想胜过谁,想制谁,那就是为别人而学了。

“古之学者为己”,所以听完之后要马上“切己体察”,这才是“进到里面学习”。

“今之学者为人”,用知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是为了别人而学,这其实是口耳之学,道听而途说,这种“站在外面学习”的行为纯属浪费时间,不如不学。

3

事上琢磨
学习要切己体察,放在自己身上想,并且一定要在自己所做的具体事情上琢磨。

我曾带着公司团队在日本参观学习丰田生产方式,在一次课后分享会上,有同学讲了很多对在日本学习的感想,比如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做工作认真细致、我们的差距有多么大、回去后要奋起直追等等。

辅导老师说:“不要讲那么多感想,就讲具体事。你看见哪一件事情,你准备回去之后就照着做?你准备具体改变自己的哪一个行为?”

我们出去学习,不是为了追赶上谁,而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进步是一点一滴的,是靠具体的行动得来的。否则,感想越多,就越是什么都没学到。


又有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做分享,罗列了一堆自己看到的、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准备落实的行动。辅导老师又说了:“我有点担心啊,你要落实的行动太多了。”

很多人听到了不少精辟的东西,就都想‘落实’。但是,落实一定要自己的有目的性。

我们去学丰田生产方式,不是说他好,我们就学他,而是我自己用得上,能解决我的具体问题,我们才去学他。

如果要做的项目太多,针对性就不强,也容易半途而废,到头来反而没学到。不如先只做一件,把一件事做彻底也能带来很大的改变。

4

知行合一
我们先是认真听课,然后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然后呢?

然后就是我们要在具体的事情上,反复练习学到的东西,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论语》第一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知行合一,才能快乐学习。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很容易被理解成“复习、温习”。时常复习、温习,才记得牢,才能“不亦说乎”。这样理解不全面也不深刻,这里的“习”是指要时常“练习、演习、实习”,“不亦乐乎”的时候,是练习到了关键的时候。

什么时候是关键时候呢?如果你学过逃生技能,学过急救,在灾难来临的时候用上了,那就是一辈子的“不亦说乎”!这也就是学习的价值。

你学的再多,没做到的,你还是不知道。因为最普遍的问题是——“根本就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自己全知道”。

举一个例子,一个虎口脱险的人跟别人讲他的历险经历,就算他表现得像恐怖电影的演员,听得人人点头说“可怕,可怕”,但听众其实都面色轻松,因为他们都只是“学”到了老虎的可怕,但都没有“习”到过老虎到底有多可怕。

只是听说过,并不是“知道了”。

听说过,还要亲自实践,才是真的“知道了”!

5

举一反三
最后,当我们具体实践的时候,怎么验证是否真正“习”到了呢?

标准只有一条:要学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内化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做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有学生问王阳明:“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王阳明说:“谁要你记得呢?你若晓得,不必记得;你若记得,必不晓得!”

说到底,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行为。学到一点,自己就去做,做了就有体会。有了体会,掌握了基本思路,就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学习学”总结:

我们读书学习,就是要对老师有敬畏之心,认真听讲,把听到的知识放在自己身上切己体察,在做的事情上仔细琢磨,做到知行合一,行之而知之,习之而察之,进而再精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果你能真正做到这样的学习方式,你就肯定能成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